两会聚焦|全国政协委员蒋颖:建议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两天,“新质生产力”成为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我认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是关键,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创新从金点子到实验室到工厂车间到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中。”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积极建言献策,建议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 委员分析造成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有很多 ◇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研发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彰显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战略导向带来了多个关键科技领域的显著成果。但同时,根据世界银行与知名高校的一项联合研究结果,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增长从2000-2009年的年均3.1%降至2010-2019年的年均1.1%,并在2022年继续下降到0.45%。蒋颖分析说,这表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需要提高。换句话说,科技成果转化率需要提高,进而提升整个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创新体系的运转效率不高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对偏低,尽管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2022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6.7%,显著低于发达国家60%至70%的水平。
她进一步分析说,造成转化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创新主体动能不够足、各类主体之间的协同不够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发展不够充分等。
蒋颖归纳说,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市场主体的动能不够足,尤其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市场主体,在全球风险投资持续低迷的大环境下难以获得外部投资,研发资金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研发投入的可持续性面临重大挑战。二是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不够高,大型企业对开放应用场景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参与融通创新的机会有限,产学研联合创新项目中企业参与程度低、许多成果难以真正市场化。三是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渠道发展不够充分,外资企业在中国创新体系中的参与度仍然偏低且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获取和吸收国外优势技术的途径。
◇ 建议优化合作机制,形成“三体联动” ◇
针对这三点问题,她逐一提出政策优化建议。针对第一种情况,她的建议是: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风险投资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投资力度,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研发增添动能。研发投入方面,建议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所在的城市,省、市、区各级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集群中“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带动和鼓励社会风险资金持续投资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金融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企业上市、企业间收并购的管理办法,优化社会资本的市场化退出渠道。在支持企业提高知识产权价值运营能力方面,建议主管部门联合专业机构打造知识产权价值运营服务生态,开展无形资产运营专题培训,增强企业持续投入研发的能力和动力。
针对第二类情况,她也给出了合理化建议,即优化合作机制,促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专业社会组织倡导的三体联动,提升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度。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方面,工信部政务服务平台可基于现有中小企业服务专区搭建企业对接专属平台,引导大型企业通过平台提交应用场景需求,并通过个性化算法推送给相关中小企业和专业社会组织,实现精准对接;国资委在考核国有企业时,增加对企业参与融通创新参与度的评价,促进国企开放更多核心应用场景。产学研联合创新方面,科技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自负盈亏的科技服务公司,形成有组织的、市场化的技术供求对接渠道;对于产学研项目成果评价,要提高企业评价的比重,并把转化效果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对科研人员进行激励。
“我们要鼓励外资企业在华开展更多研发活动,推动更高水平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在蒋颖看来,外资企业仍然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创新网络的重要渠道。
她建议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在华研发和跨境合作研发。包括在与本土资源协同方面,鼓励外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参与承担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支持的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围绕本土需求开发解决方案;在研发资金支持方面,在外资企业集聚的重点城市开展试点,按照企业对当地税收贡献比例,为外资企业预留公共研发资源、研发补贴和专项资金;在科研资金和数据跨境流动方面,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尽快研究出台符合当下国际研发合作模式的管理制度,在浦东、前海等地率先试点,再逐步推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视频 郭容/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