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影像中了解上海,静图启动“拾光阅历”主题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一部苏州河的历史就是一部上海城市发展史,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此中闪现,形成了上海的城市底色。今年静安区图书馆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合作,推出以“拾光阅历”为主题的系列讲座和展览体验活动。静安区图书馆(天目路馆)将于本周举行的首场讲座聚焦苏州河,为读者揭开这条上海母亲河波澜壮阔的历史。
主讲嘉宾、上海音像资料馆资深编研贺僖,近年来深耕文艺、文博、文旅等主题的影像研究,曾担任《闪亮的名字》等节目资料导演。她将为读者带来一系列有关苏州河的影像资料。这批影像资料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纪录片《上海街景》,当时镜头对苏州河只是匆匆一扫,只见两岸风光迤逦,没有太多城市气息。但是到了1910年代的纪录片《经过上海》、1925年的纪录片《伟大的飞行》和1927年纪录片《上海纪事》中,苏州河已经可见现代模样的雏形。
而在1950年拍摄的纪录片《人民的上海》以及近年来上海电视台摄制的《最上海》《艺术苏河》等精品纪录片中,苏州河焕发新的生机,这条河流流淌着城市的血脉,承载着城市的期待,是上海勃兴的象征。在贺僖看来,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录了的苏州河百年历史变迁,影像是最为直观的媒介,能够让读者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苏河两岸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无限意蕴。
与讲座同期举行的还有静安区图书馆“遇见苏河:苏州河百年影像回顾展”。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依托上海音像资料馆馆藏珍贵城市影像、纪录片及新闻专题片等内容资源。根据时间为线索,以“百年掠影·100年前的苏州河(1898—1927)”“民族不屈·苏州河边的战火(1932—1937)”“百年掠影·新中国的苏州河(1949—1959)”“国际视野·西方镜头里的苏州河(1970s)”四大部分,展现1898年至1978年间,纪录片中的苏州河及河畔两岸的变迁发展。
此外,还展示了影视作品中的苏州河,以及苏州河综合治理过程。为了更好突出影像中苏州河的变迁发展,展览期间,还将同时在多媒体屏幕上展映《历史影像中的苏州河》系列短视频。以真实的影像档案为脉络,展现百年苏河变迁史。
静安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合作推出的“拾光阅历”主题活动将是一个系列。除了苏州河之外,他们还将结合各类珍贵而富有历史感的时代影像,聚焦音乐美育、静安文脉、红色文化等内容。这个系列集主题展览、文化讲座和影像展映为一体的跨文化阅读体验,打造“阅读+影像”阅读新模式,开启多元城市文化视觉之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