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壮大新质生产力与年轻人的超强机遇
2024-03-0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提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壮大新质生产力,这对大学教育来说有怎样的启示?对年轻人而言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做出青春贡献?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就此接受了青年报·青春上海的专访。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质的跃迁,意思是说,以“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也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丁奎岭认为,本质要抓住和理解“新”和“质”的内涵,“用通俗的话去讲,它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它是新的,创新是其关键的核心要素。质,指的是质优,是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它一定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

新春伊始,中国外贸展现出良好势头。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扬帆出海,为中国制造增添了一抹亮色。这在丁奎岭看来,倍感振奋,“新三样”能走俏海外,根本来说是我们的产品性能好。

丁奎岭此前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校友、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所在企业。调研时,丁奎岭问,为什么锂电池能做到领先国际上最好技术至少一年半的时间,得到的答复是:中国有非常强大的电化学基础研究,得益于国内电化学的持续发展。“我是化学领域的,我一听有道理,我们国内很多高校,包括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也有很多老师都在从事电化学研究,有强大的基础研究来支撑整个产业发展,一方面是提供技术路径、材料,另一方面也有很好的人才支撑。相反,在西方国家电化学研究遇冷,国外在该领域的产出成果越来越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技创新,需要战略定力,还要有很强大的基础研究和人才支撑。”丁奎岭说道。

  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大学来说应有作为。”丁奎岭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育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交汇点,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级,就能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度,为发展和壮大新质生产力做出大学贡献。

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级,抓手在哪里?丁奎岭的建议是在资源投入上“跟跑”,在校企合作上“并跑”,在抢占制高点上“领跑”。

丁奎岭说的“跟跑”指的是稳定投入的增长速度要跟上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发挥调结构的“杠杆”作用,推进高校有组织科研。“长期以来,中央高校都面临着科研特点和科研投入不匹配的矛盾,稳定投入的增速跟不上高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需求。”丁奎岭说,稳定的科研资助正是高校科技创新的“压舱石”,是科学家投身科技攻关的“定心丸”。

然而,过多的竞争性经费势必会让科研从“以目标为导向”向“以项目为导向”转变,影响有组织科研长期性、系统性的布局,削弱科学家攻关科技难题的精力与定力,不利于形成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成果。因此,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强统筹中央、地方、高校、企业等多元化资源投入,构建一个涵盖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稳定资助体系。

丁奎岭说的“并跑”,指的是深化高校与创新型企业的协作融合,发挥强耦合的“双主体”作用,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丁奎岭呼吁,高校和企业应该打开边界,形成“目标共识、人事共通、任务共担、成果共享”的协作机制。当下,上海交大和华为合作成功研发鸿蒙系统就是一个校企“并跑”的典型范式,找好切入点,对于目标的共识高度将决定合作的深度。而高校和企业较为成熟且弹性的成果共享机制,又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双方的活力。

“我认为,科技制高点的本质就是在某个领域形成竞争壁垒,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丁奎岭说,“领跑”指的是准确把握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重点,发挥指方向的“头雁”作用,引领高校科技创新进程。因此,找制高点不仅要盯着全球科技领域的热点、空白点,也要有自己的战略布局与战略定力,坚持走结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贯通“0到1”和“1到100”的创新链,从多个维度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提升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给青年发展带来超强新机遇  

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科技创新能级,丁奎岭还强调,我们不但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全局观念和前瞻判断力的战略科学家,还要引育更多前沿领域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以及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并形成能够“在驾驶室看清前方道路而不是看尾灯追随”的、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人才梯队,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成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领跑者”。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对于更为广泛的青年群体而言,同样充满着超强机遇。“生产力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劳动力。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毫无疑问,年轻人是最有创新活力、创新激情的。”丁奎岭也借此专访建议青年,要找准方向、找准定位、找准目标,用创新研究、创新成果共同促进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当下,先导产业、未来产业都需要大量的青年投身建设,对于青年人而言,在学习阶段打好基础,面对的机遇就会更多。”丁奎岭指出,当下传统产业在进行改造、升级,先导产业、未来产业涌入新的赛道,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正赋能千行百业,对于青年人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只要夯实本领基础,勇于创新,每一个岗位都能施展才华,绽放光彩。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