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为新就业人群职业伤害风险添一道保障
2024-03-07 上海

张弛/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除了明确一系列“稳就业”举措外,还提及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这让上海代表团的周燕芳代表倍感振奋,她今年提交的建议之一正与此不谋而合。

  新就业人群职业伤害风险不容忽视  

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芳今年将提交多份建议,其中一份涉及新就业人群,“新就业形态人员的职业伤害风险不容忽视。”

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新就业形态的发展日益壮大,平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增长。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平台为基础的新就业形态正在成为灵活就业的新趋势,是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路径。与此同时,在全国非机动车交通事故中,外卖和闪送车辆事故占有相当比例,行业内职业伤害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

周燕芳了解到,2019至2021年上海市各类道路交通伤亡事故中涉及快递、外卖行业的事故占总数的90%。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主要来源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相对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职业伤害风险一旦发生将导致劳动能力暂时或长久损害,直接影响家庭生计。

“职业伤害风险不容忽视,提供相应保障,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周燕芳说。

  覆盖面还不够 理赔流程也较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部门选取北京、上海等7省(市)的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四个行业7家平台企业的骑手、司机等群体参加试点,并于2022年7月正式启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作为国家关注和推动的重点领域,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也标志着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迈上新台阶。”周燕芳说道。

调研中,她进一步发现,截至2023年9月,累计有668万人被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试点对象总体做到应保尽保,保障功能有效发挥,特别是对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分散了平台企业经济风险,对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

周燕芳举例说,根据国家关于职业伤害保障的现行规定,对于跨省(市)执行平台订单任务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按接单所在省(市)的政策实行。这样一来,对于两省交界处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存在接单地分别处于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情况,虽然在同一地区送单过程中受伤,但享受不到相同的权益保障,造成非试点地区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缺失。

“例如,在非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地区浙江省接单,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地区上海市送单过程中受伤,不能享受职业伤害保障的政策。同时,试点工作仅仅将新就业形态行业内的部分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并没有做到行业全覆盖以及试点行业内企业全覆盖。”

她认为,从市场公平的角度出发,职业伤害保障覆盖试点地区和平台企业亟须进一步扩大。同时,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宣传力度不够,理赔流程较长,无法缓解燃眉之急。

  建议进一步完善职业伤害保障  

鉴于对保险行业的熟悉,周燕芳提出建议,加快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扩面,“当下,涵盖7个省(市)、4个行业、7家平台企业,覆盖面仍相对有限,建议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的试点地区,特别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的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等地区,并同步协调试点地区与其他非试点地区间的横向交流,落实不同地区之间的职业伤害保障政策衔接。”

另一方面,应逐步扩大新就业形态的试点平台企业范围,将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管理较好、参保意愿较强的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切实扩大可享有新就业形态的职业伤害保障权益的就业人员范围。“聚焦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更加公平、制度更可持续、服务更加便捷、责任更加清晰,将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保障在全国推开进一步奠定基础。”周燕芳说。

对相关职能部门而言,她则建议,加快出台关于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并探索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内容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与此同时,加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优化理赔流程并提高事前预防能力。

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商业保险产品和服务,提升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保险服务的获得感和便利性,也很重要。周燕芳还提出,可以积极探索将保险服务嵌入新市民的生活、就业、消费、住房等场景,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线上化场景保险服务,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生态圈,实现服务的便捷性和普惠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