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从建设者的“不敢想”到市民的“想不到”,那些城市更新过程中被年轻人啃下的“硬骨头”
2024-03-10 青年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就举行了全市城市更新推进大会,加快推动全年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城市更新不仅关乎城市的全局与长远发展,更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这一进程中,众多青年团队崭露头角,他们致力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穿梭于老旧住房修缮的现场。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与执着追求,使得优秀历史建筑得以“修旧如旧”,重现往日风采,而老旧小区也焕然一新,居民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在城市更新中闪耀的年轻力量,感受他们的热情与担当,共同见证这座城市因他们而焕发的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难得一见的建设项目 

 是如何应运而生的? 

 类型  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

 青年团队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历史建筑保护青年团队

 平均年龄  32岁

淮海中路1131号,与汾阳路的交会处,一幢外形独特、气质非凡的建筑矗立于此。红瓦顶、青铜冠、巴洛克式山花、罗马式柱头,这栋颜值与故事并存的建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音乐城堡”。随着去年12月逐步对市民预约开放,以“音乐城堡”为代表的上音淮海路校区,在短短数月间成为都市中的一处网红打卡地。

在“音乐城堡”的修缮与提升过程中,上海市房屋安全监察所(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的历史建筑保护青年团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凭借专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助力历经百年风霜的历史建筑重现昔日荣光。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音乐城堡”得以焕发新生,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故事。

在一扇窗一面墙上

反复考证精准修复

首次踏入修缮前的“音乐城堡”,破败的景象让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科员王月记忆犹新,由于年深日久且缺乏修缮,房屋遭受了蚁害、潮湿、腐烂与开裂等多重困扰。回忆起两年多前的光景,王月感慨良多:“亲眼见证它被逐步修缮恢复原来的样貌,很有成就感。”

据考证,“音乐城堡”始建于1905年至1911年间,为德国倍高洋行在上海遗留下来的珍稀德式风格花园洋房。作为上音校园内最为悠久的建筑,“音乐城堡”的修缮工程可谓困难重重。

王月解释道:“不论是预拆除工作还是结构修缮,都相当复杂。”特别是城堡西侧与北侧紧邻加建的部分建筑,最近距离仅10厘米,为减少对“音乐城堡”的损害,最终决定采用人工拆除这一保护性方案。

“音乐城堡”内部历经至少两次装修,不同年代的装修层次均有保留。在拆除室外加建部分时,需确保不损及原始建筑结构安全,而室内装饰部分则需逐一甄别。同时,因装修饰面层年代久远、老化破损严重,在拆除后重新加装时,需尽可能减少对原始装饰面的破坏,对已破损的原始装饰面更要小心保存。

以彩色玻璃花窗为例,原先这些花窗被后来的装修所遮蔽。后经校内老教授回忆确认,才将其重新拆出。团队对每块玻璃进行了细致清洗,对破损部分进行了精心修补,最终成功还原了其原貌。如今,参观者可以在“音乐城堡”中欣赏到7组16扇彩色玻璃花窗,其装饰题材丰富多样,包括瓜果、花鸟、孔雀尾翎及几何纹样等。

除了玻璃花窗外,壁炉与木饰面的修复也力求还原其原始风貌。王月提到:“整栋建筑共有八个独具特色的壁炉,都是经过反复考证与论证才得以还原的。”他还记得,在初次现场勘查时,团队在一面墙上发现了一小块陈旧墙纸。他们随即要求设计单位进行考证,并惊讶地发现这种由马粪纸制成的墙纸曾布满了整个房间。经过深入考证与修复,“最终,按照老样貌恢复出来了。”王月说。此外,城堡内的三部木楼梯也在修缮中得以保留,其中二层大厅内的木楼梯尤为华丽,栏杆雕刻纹样栩栩如生。

音乐城堡经过修缮更新后已经对市民预约开放。

在历史建筑的修复中

传承文化精神

在上音淮海路校区整体提升工程中,除了备受瞩目的“音乐城堡”,还有五座位于淮海中路与汾阳路的历史建筑得到了精心修缮,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印记和文化价值。

在一个项目中,集中保护和修缮如此之多风格各异的历史建筑确实是“非常难得的”,让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科长韦晋感到更加难得的是,部分修缮后的建筑将对外开放,使市民能近距离感受这些建筑的历史魅力,这在过去的保护项目中并不多见,“正是得益于城市更新,才会有这样的项目应运而生。”韦晋说。

上海市历史建筑保护事务中心的青年保护团队成立于2010年,目前有10位成员,平均年龄32岁。韦晋告诉记者,团队成立初期大家就清楚地认识到,历史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是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它们见证了城市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和接续。加强历史建筑保护,也是增强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年,团队经过排摸、走访、调研、整理,为全市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颁发了“身份证”,还建立了优秀历史建筑项目修缮全过程管理体系。并开展基于数字化的优秀历史建筑预防性保护与精细化管理研究,希望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全市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安全健康状况纳入全天候监控。

对于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则在兼顾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厨卫改造、解决房屋渗漏、清理小区公共环境等措施,解决居民一系列“急”“难”“愁”问题,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历史建筑是传承上海城市文脉的一个符号,能亲自参与其中并将它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我非常有成就感。”王月说。

 没有加梯条件的居民楼 

 最后是怎么装上电梯的?

 类型  老旧小区改造和加装电梯

 青年团队  黄浦区房管局城市更新青年突击队

 平均年龄  35岁

拎着新鲜的蔬菜走出蒙西菜场,沿着蒙自西路步行二三十米就能抵达电梯间,对于家住蒙西小区爱谊楼的居民来说,住在老房子里却不用拎着菜爬楼梯,这是以前“根本想不到”的事情。

建造于上世纪80年代的蒙西小区,是黄浦区典型的老旧住房小区。2023年,作为“一街一路”重点打造小区和推进规模化加梯重点小区,蒙西小区被列入黄浦区旧住房修缮计划。经过修缮改造,如今的蒙西小区从“面子”到“里子”都已焕然一新,而最让居民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新增的电梯设施。

居民心声

就是“修缮蓝本”

“二元结构”突出一直是黄浦区发展中较大的短板和瓶颈,在繁华的商圈与高档写字楼背后,黄浦区仍有数量较大的零星二级旧里,建筑老旧、条件较差的一级旧里及新里,不成套职工住宅及小梁薄板房屋等。从过去的小修小补,到通过整体设计与规划,逐步实现老旧房屋原有风貌和使用功能的恢复、住房品质的提升、历史风貌的传承乃至周边整体业态的升级,城市更新已成为黄浦区在未来城区能级提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蒙西小区是黄浦区房管局城市更新青年突击队负责的体量较大修缮项目,涉及14幢多层住房,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城市更新是个大概念,青年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

“其实可以从修缮这个小的角度出发,把城市更新切切实实和居民每天的生活需求结合在一起。”黄浦区房管局城市更新和房屋安全监督科副科长阙颖告诉记者,在蒙西小区修缮过程中,从外立面与电梯颜色如何搭配到电梯顶样式,从屋顶漏水到下水道管道堵塞,众多问题都是根据这个原则来解决的。

本着“满足居民需求是修缮改造的首要目标”的原则,青年突击队在项目启动前便牵头各实施单位,与属地街道、社区居委保持紧密沟通,深入了解居民的需求。他们根据实际需求增加针对性的修缮项目,确保修缮资金不仅用于表面的粉刷装饰,而是更多地投入到解决居住难题的实质性工程上,如雨污混接改造、架空通信线梳理、管道翻新以及内部楼道公共空间整新等。

阙颖分享了一个令她印象深刻的经历:“在修缮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例如,设计师原本计划为居民安装统一的晾衣架以保持整洁,但居民的需求却非常多样化。有的居民更喜欢龙门架而非伸缩架。这就需要我们耐心沟通、反复协商。”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当看到修缮后的蒙西小区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时,阙颖坦言感到无比成就:“有一天我在小区里散步时,一位阿姨走过来感谢我们。她说小区以前既破旧又混乱,现在却焕然一新,她们的生活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改造后的蒙西小区。

啃下“硬骨头”

让居民坐上电梯

加装电梯作为蒙西小区整体焕新的核心项目之一,其推进过程可谓困难重重。沿街楼栋空间狭窄、居民意见难以统一、施工周期紧迫等问题层出不穷。

“蒙西小区共有59个门栋,其中适合加装电梯的门栋有23个,存在较大难度的有14个,而无安装条件的则有22个。”黄浦区房管局物业管理科的陆亦磊,一位95后的年轻人,对小区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介绍说,蒙西小区老龄化问题严重,居民对加装电梯的需求迫切。自2021年启动加装电梯项目以来,小区已逐步实现适合加装楼栋的全覆盖。而自2023年起,他们更是将重点转向了那些难度较大的楼栋。

以蒙自西路沿线的11个楼栋为例,这些楼栋紧邻人行道与马路,加梯空间几乎为零,因此一度被认为不具备加装条件。然而,一边是居民的殷切期盼,一边是技术上的重重难关,加梯专班的青年们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

“首先是缺少加梯空间的问题,我们最终借用市政道路,利用楼栋大门与道路红线之间约4米多宽的街巷用地进行加梯。其次,加梯位置紧邻地下室,市安监所多次实地调研踏勘,提供技术支撑,最终确保在不影响地下空间的情况下实施加梯工程。而针对人行道上空高压线阻挡加梯位置的问题,我们也积极协调电力公司,实施了高压线移位改造工程。”陆亦磊介绍说,针对地下室的通信管线,他们也积极协调通信公司,通过实地勘测确保施工期间避开管线点位,“对于加装电梯影响相邻房间居民采光的问题,我们也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对电梯连廊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增加进光量。”

最终,蒙自西路沿线11个原本不具备加梯条件的楼栋实现了加梯全覆盖。对于陆亦磊来说,读研时学习的城市更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工作三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对城市更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学校时,我们的设计理念可能以方案的美观为主,但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与居民接触后,就觉得我们在设计方案时,要以居民的实际感受、真实诉求为主。”他坦言,作为青年人,要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为老街区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去理解、体会不同年龄群体的感受、诉求,把他们的需求融入到我们的建设过程中。”

 各式各样的居民需求 

 最终如何找到平衡点? 

 类型  旧住房成套改造

 青年团队  卫百辛城市更新青年突击队

 平均年龄  35岁

凤南一村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发布后最大规模、最快速度实现两轮“双一百”的拆除重建项目。上海卫百辛(集团)有限公司安全信访部经理、建设管理部副经理章瑾介绍道,项目更新方案先后进行了10余次颠覆性修改,历经了20余稿,最终设计出20种安置房型。就在这个月,项目就要动工,为此,一支城市更新青年突击队应运而生。

细化“一户一策”

靶向发力破解攻坚难题

出生于1991的朱怡是这支城市更新青年突击队的队长,连日的劳累已经让她的喉咙沙哑到近乎失声。她告诉记者,突击队由16名青年业务骨干组成,为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队员们被拆分成了3组,以“5+2”“白+黑”的工作状态,不断探索城市更新“多位一体、协调联动”的建设模式。

“凤南一村存在着较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项目管理难点。”凤南一村更新项目负责人袁乐说,去年年初,当接到军令状第一次来到现场的时候,他的内心颇受震动:“真的很难想象,在上海的市区,还存有如此之破的大体量居民小区,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和小伙伴们一起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决心。”

团队经过排摸发现,在居民房屋性质方面,还有十多户居民房屋存在抵押情况,这也就意味着,房屋拆除注销后,将发生抵押物灭失的情形,影响居民后续贷款抵押,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将给项目推进进度带来巨大挑战。“这个棘手的问题,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是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袁乐说。

于是,通过逐户分析研判,公房管理部制定了对应措施,细化“一户一策”,靶向发力破解攻坚难题。经过充分沟通,最终确定了处置方案:一方面,对无法提前还款的抵押人,集团与其签订补充协议,抵押人出具承诺函,明确其在房屋拆除期间仍需正常还贷,以及房屋竣工后及时配合做好抵押权转移登记等事项。另一方面,集团将向所有抵押权人发出律师函,告知抵押权人,实施主体受政府委托,对抵押物进行拆除,导致抵押物倒塌,产权灭失,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抵押权人将取得重建房屋作为其抵押替代物,实施主体在房屋重建完成后,将配合抵押权人实现抵押物更替登记手续,以保障抵押权人利益。

本月,凤南一村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即将动工。

找到“最优解”

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凤南一村原有128种房型,整体规划难度较大、居民需求差异明显,这就需要针对性做好房型打磨,积极在区域规划与居民需求中寻找平衡点,用政策范围内的“最优解”实现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尽力满足居民诉求。

若干年前,武老伯花费了多年的积蓄,买下了凤南一村的两套售后公房并做了打通处理,将两套之间的走廊划到了套内。而这次拆除重建后的住房面积是根据房产证上的面积来计算的,对此,武老伯提出希望可以在面积上得到增加。

“虽然这一诉求不符合相关政策,但是他的感受我们也可以理解。团队在与武老伯一家几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后,最终决定通过对套内格局的微调,用设计优化改变房型设置,打造出武老伯心目中美房的样子,最终成功签约。”章瑾说,像这样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施策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我们负责的辖区里,老旧小区居民的老龄化程度普遍较高,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经常需要和像武老伯这样的老年人打交道。城市更新,尤其是老旧小区的城市更新,不仅需要精度,更加需要温度。”朱怡说道。

青年报记者 刘春霞 杨力佳/文 郭容/图、视频

编辑:高玲 郭佳杰 梁文静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