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言模型赋能学习实践,这个大学生跨学科训练营聚焦数字素养和能力跃升
2024-03-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生境花园”智能选址、创意小说创作、儿童早教绘本绘制、游戏代码编写……这些项目如何用大语言模型赋能?在华东师大光华书院举办的“AI时代的自主学习与数字素养——跨学科基础能力训练营”结营展示上,50余名低年级本科生通过对大语言模型的前期学习,跨学科组队开展主题学习实践,呈现出一个个具象化、主题化的AI赋能创新体验项目。

这些项目始于今年寒假前一次特殊的跨学科训练营。训练营既有三天的集中学习,更有贯穿寒假的自主学习与小组主题实践阶段,在整个寒假持续通过专家报告、分组研讨、情景教学的形式,帮助学生认识AI时代的能力要求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报名加入的50名营员还被分为10个小组,在寒假期间开展主题学习实践,生成运用大语言模型的实践成果。

如今,迎来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大语言模型能生成或描述绘本每一页可能的画面,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绘制者快速确定绘本大纲和框架结构。通过提供更为精准的指令,可以提高图片与文本内容的匹配度和适宜性。”202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管钰所在团队就文字内容理解和转化、故事内容适应儿童认知、个性化绘本图片生成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她在制作了以友谊为主题的绘本《小熊的拥抱》后感到,“AI时代的数字素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其他专业的思维方式,还思考了AI在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前景。”

“我们是否会被AI取代?”2023级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生刘雅莹与团队通过对大学生人工智能使用现状的调研逐渐认识到,“恐惧源于未知,AI更应是一把钥匙,为新时代解锁无限可能”。他们秉持着这种想法,决定编写出一本帮助非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大学生使用的《大语言模型使用指南》。“我希望能汇聚更多力量,不断完善和维护这个指南,让其成为更多希望使用AI工具解决问题的大学生的便捷手册。”刘雅莹说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教授在专题报告中谈到,“未来是人机协同的时代。人工智能不仅能解放体力劳动,还能解放脑力劳动,具备创造能力”,青年学生在数智时代“要与AI融合、与AI共生长。”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彭超认为,举办训练营意在让学生充分认识AI、运用AI,以数智赋能学生自由而全面的成长”。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具有的‘新特性’使得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复合型、创变型特质,对高校人才培养有了更高要求。跨学科能力训练营聚焦AI主题,就是响应这一要求,以数智赋能跨学科学习实践、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在AI赋能下探寻更多创新创造可能性、发掘超限潜力,助力学生卓越成长。”光华书院院长郑祥民讲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