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背着捂着躲着的老黄历,早该翻篇了
2024-03-15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燕郊爆炸事件牵动着全国百姓的心,如今官方已经披露事故是因为输送中的管道泄漏导致。然而,之前一段央视记者在现场报道时遭到有关人员阻碍中断的视频,热度甚至一度盖过了事故本身,导致了舆情偏离。

这是一次舆情处理的典型事故,中国记协当夜发表声明,强调正当采访是记者的权利。河北省委在针对燕郊事故的专题会上,也提出了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支持和保障媒体记者正当采访的要求。

这个事件再一次证明,灾难发生之际,组织力量紧急抢险救灾固然是重中之重,但如何客观理性地面对媒体采访、回应公众关切,也是各级灾情应急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应对灾难舆情,那类背着、捂着、躲着的鸵鸟式习惯性做法,显然已经大大落伍于这个互联网时代了。

其一,用筑“围墙”、竖“栅栏”来压制负面事件热度是不可取的。当下一些官员、干部依然有着“坏事传千里”“家丑不可外扬”的陈旧观念,一遇到负面事件,首先想到的是把事情的热度压下来,关注的人越少越好,仿佛自己给自己带个紧箍咒,把舆情视作“洪水猛兽”,担忧舆情越大、越负面,自己担的责任就越大,从而用遮掩、阻挠、含糊其辞等手段试图去回避舆情,这本质上是把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看得高过人民利益、整体利益。

其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阻碍媒体报道也是不可行的。这次事件中对待媒体正当报道的做法,弥漫着一种自上而下的简单粗暴。当媒体来到现场后,没有相关负责人与媒体进行沟通,只是让现场的基层人员一味强制驱离。即便出于生命安全、现场操作等因素考虑,需要媒体退到一定范围线之外,也应该用更文明、更理性的方式去协调。而不是上头一个简单的命令,下面一堆粗暴的行为,事后把“强行”和“劝离”两个词矛盾地捏在一起作为辩解,让外界观感极差。这既是观念上的偏离,也是工作方式上的无能。

其三,以一手遮天的心态试图控制舆论更是不可能的。如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要想掩盖一个公共事件的真相无异于螳臂当车,你阻挠了、误导了正规媒体的报道,只会让杂音、噪音弥散,比如燕郊事件中的“炸鸡店风波”。你以为用一只手就能挡住直播镜头,却挡不住每一个民众手机的摄像头,反而导致公众产生“你到底在掩盖什么、回避什么”的怀疑。对于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公众有知情权,媒体有采访权,媒体深入一线采访,更能保证事件的信息透明,有助于减少公众疑虑。

舆情客观存在,公道自在人心,堵不如疏,与其吃力不讨好去压制,不如坦坦荡荡去引导,用事实、真相去引导。具体到灾难事故现场舆情应对的责任,也不能仅仅落在某一个负责人,或者几个现场基层人员的身上,而是整个组织系统在灾难面前不打无准备之仗,应急演练功夫在日常,上上下下建立共识,形成合情合理合法的科学处理机制和规范实操做法,避免事发突然时张皇失措、进退失据。

一个负面事件,既然发生了,相关人员该善后的善后,该担责的担责,汲取教训、改善工作,为受害者讨公道,对外界安民心。对于事件的真相,相关方面要拿出坦然面对舆情的勇气,配合媒体一起用真相以正视听,回应民众关切,从而更好地坚守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