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作品《一个夏日》搬上戏剧舞台,诗意中探讨亲密关系的孤独与疏离
2024-03-15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3月14日晚,诺贝尔文学奖、国际易卜生奖双料得主挪威作家约恩•福瑟话剧代表作《一个夏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首演,本轮演出上演至3月24日。

“本以为无聊的对话,却给我带来汹涌的思想浪潮”“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味”,这是一些观众对于这部剧的评价。一个美好的夏日,挪威峡湾边,阵阵海浪声,一间被沙石包围的清冷房间,一个年老女人站在落地窗前,凝视着窗外。她转身看着另外一个年老女人,她的朋友。两个年迈的老妇人聊起往事,诉说着埋藏在心中的记忆……

作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后浪新潮演出季剧目,话剧《一个夏日》导演王魏,文学顾问及剧本翻译邹鲁路,舞美设计李奥等均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创作团队。《一个夏日》就像一首诗,而在舞台上呈现“一首诗”,对演员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五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水、温阳、赵思涵、兰海蒙、王梓用真诚精湛的演技,展现了普通人最日常的生活,更诠释出了福瑟笔下诗意的世界。

《一个夏日》的剧本于1999年问世,2000年获得北欧剧协最佳戏剧奖,是福瑟的代表作。2019年,话剧《一个夏日》中文版首次被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搬上舞台,这让更多中国观众走近了福瑟。

福瑟是当代欧美剧坛最富盛名以及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剧作家之一,有着“新易卜生”“新贝克特”等美誉,代表作有《一个夏日》《有人将至》《名字》《秋之梦》《死亡变奏曲》等。2010年他获得国际易卜生奖。2023年,又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中蕴含巨大情感张力的极简主义语言,对白中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并置的时空,交缠的现实与梦幻,彰显他独特的美学与戏剧风格。

重复、停顿、空白和沉默,福瑟赋予我们生活日常中那些熟悉的语句全新的含义。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没有具体的名字,常被冠以“男人”“女人”“他”“她”“朋友”等称呼,这种独特的命名方式暗示剧中人物的经历具有普遍性。他通过最普通的生活日常的瞬间,对人物的情感历程进行挖掘,探讨亲密关系中孤独与疏离、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对于生和死的深刻思考。英国《卫报》评价:“福瑟把日常事物和存在主义层面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对往昔进行一次次戏剧性的回访。”

本轮演出中,饰演“年老女人”的是国家一级演员、上海话剧话剧艺术中心演员田水,她对这部作品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于我而言,福瑟笔下的台词虽然很隐晦,但又是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他写的人物没有特别具体的身份,只是代表了人的一种基本的生存状态。在剧本中,他的台词看起来平淡而乏味,有时候同样的句子会重复出现,我几乎都是喃喃自语,时常会出现很长的静场,说着说着就沉默了,使整个剧场也陷入沉默之中,让观众无法预料剧中的人物发生了什么,又即将做出什么。福瑟借用停顿、中断和重复的手法来表现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那些不可言说的东西借由沉默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他的作品故事性极弱,他所追求的并不是突出的、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或是震撼的、有质感的故事情节,而是不可言说的人物关系和人的生存状态。但是,他的台词又具有诗的品质,会激发演员的想象和思考。福瑟把自己对人与人关系的塑造,理解为对人类内心境况的关注:人类并不等同于一个对象,人类首先是一个灵魂,一个内在的心灵。”田水说道。

平静之下暗流涌动的《一个夏日》展现出很多我们社会中会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然而它并没有给出我们很明确的答案。当观众走进剧场,便能从《一个夏日》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