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为桨 思念为舟,上海举办第十七届海葬公祭仪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今天,第十七届上海市海葬公祭仪式在杭州湾畔的滨海古园举行。融融春光之中,数百名海葬家属齐聚东海之滨,以庄严的海葬公祭仪式致敬撒海先人,遥寄满怀追思。现场家属互动区的白色“沙滩”上设有玻璃缸以供客户投放思念手卷,在小提琴声中,家属们流露无尽思念。
◇ 家属代表回忆父亲与大海融合的夙愿 ◇
上午10时,承载众人思念和祝福的花环被挂上一个木制船舵,寓意着思念之舟于此刻正式启动,驶向大海深处。随后,在庄严的祭祀钟声和诵读声中,全场嘉宾于滨海古园三号门广场肃立,行鞠躬礼,向沪上自1991年以来的所有撒海先灵致以崇高敬意,送上诚挚祝福。
活动中,海葬家属代表、第597次海葬者胡先生的女儿胡语桐讲述父亲选择海葬的始末缘由,分享了作为海葬家属面对亲人海葬的真切感受。“父亲的决定不只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深深影响着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胡语桐介绍说,自己的父亲是2022年12月28日过世的,和很多家庭一样,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一时间让她和母亲束手无策。冷静下来时,她想起了父亲曾交代过的几件事,其中有一件事,就是日后,要将他和母亲骨灰洒向大海。
1954年高中毕业的父亲,进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3系(海军系)水下武器专业深造学习。拿到了国字第182号兵役证,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代海军军官。从此,大海于他,便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之波涛,谱写了他的青春与热血,是人生中最骄傲最美好的岁月,也是心灵最宁静的港湾。当生命走向尽头,他选择最后与大海融合,安息在自己深爱的海洋中,是他人生的一大夙愿。
父亲火化后,胡语桐拨通了海葬热线的电话号码。之后,结识了飞思海葬的工作人员李斌。2023年5月8日,胡语桐和家人衣带庄严、饱含深情,将父亲的骨灰撒向了大海,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胡语桐印象里的父亲生前性格开朗,热爱文艺。“他担任过团长和指挥的两个合唱团,在了解到我们将以海葬这种形式送别父亲的时候,纷纷要求加入我们。而母亲则希望大家用父亲喜爱的歌曲,用大家美好的歌声送别父亲。于是,我们给父亲的海葬典礼取名乐海仪式,‘乐’字是一个多音字,既代表音乐,也代表欢乐。”
胡语桐回忆说,乐海仪式当天,用玫瑰与百合花装扮的飞鹰16舰,布置地庄严肃穆。追思会上,老战友们用诗歌、字画、音乐送别战友。“艳阳下,当飞鹰16舰慢慢地驶离我们的撒海地点,鲜艳的玫瑰花瓣裹着父亲的骨灰在海水的波纹里慢慢下沉。父亲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这一刻,又历历在目。东经:121C45’30”; 北纬:31C18’95” 海域是我父亲的墓地、是镌刻着母亲对父亲的爱的墓碑,是照亮我们兄妹和孙辈们前行的永恒的灯塔。”
胡语桐分享说,在她家族中,海葬这种形式,也是有一定渊源的。“母亲的兄弟姐妹们,早在2007年,就为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和曾外祖母,选择参加了第114次骨灰撒海典礼。大海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灵魂的归宿,让亲人的骨灰融入大海的怀抱,化作波涛中的一缕微尘,是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在深蓝的海洋中,我们对亲人的爱,将生生不息。”
◇ 沙滩上布满思念手卷 ◇
活动主办方向胡女士颁发海葬文化宣传荣誉证书,主办方表示,海葬文化宣传荣誉证书意在表达一种敬意,是向“为子孙计深远,还绿色于身后”的海葬先贤致敬,向每一位海葬家属致敬,向积极主动参与海葬公祭典礼筹备、服务工作的党员干部、社工、志愿者们致敬,也希望更多人参与海葬文化宣传。
据悉,滨海古园自2008年以来,于每年3月举办海葬公祭典礼,将对海葬者的追思从亲朋专属的亲恩礼俗发展成一场全市范围的集体缅怀。多年来,海葬公祭礼仪式隆重,形式多样,注重绿色殡葬宣传和海葬生命文化挖掘,活动参与人数众多,社会影响深远,在宣传绿色殡葬改革,助推海葬事业方面成效显著。
此次海葬公祭仪式主题为“爱满苍穹 繁花以渡”,“爱满苍穹”意在礼赞撒海先人以无言义举诠释无边大爱;感恩海葬先贤在生死礼俗大事上以身履环保之责,以爱护天地寰宇;感恩海葬家属对亲人给予支持并秉承先人遗志,传播绿色殡葬理念,传承无私海葬精神。“繁花以渡”意在表达对海葬逝者的无尽思念。
现场布满鲜花,寓意故人的馨德如沁人芬芳,留香人间;家属互动区的白色“沙滩”上设有玻璃缸以供客户投放思念手卷;现场小提琴演奏温馨美好,悠扬乐声携带思念和祝福,以繁花为桨,思念为舟,渡往彼岸。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