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丨阻断霸凌,必须搭建坚实的防护墙
2024-03-18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邯郸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并埋尸的事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3名行凶者的行径冷血残暴、令人发指,而受害人王同学的遭遇更让人们同情与不平。

我们深切怜悯王同学被害前的悲鸣,也不应忽视他长期以来的呻吟,他的“悲鸣”将由法律为他讨回公道,而他的“呻吟”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根据同伴透露,王同学生前长期受到3名行凶者的校园霸凌。王同学曾以一种微弱的方式,发出试图躲避霸凌的声音,他告诉家里人自己不想去上学,可惜这个声音被忽视了。

校园霸凌往往有一个不断试探的过程,当施暴者得寸进尺,恶果就会越来越大,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而王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没能及时觉察、出面干预。长期被霸凌而无力反抗,王同学所受到的伤害与痛苦,让亲人追悔,让大众扼腕。

阻止校园霸凌本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职责。这次凶案中涉事学校的校长,却言之凿凿告诉受害者家属,“孩子的死是个意外”“孩子在学校绝对没有被欺负过”,企图撇清学校的责任。这种逃避态度,恰恰给现实敲响了大大的警钟。

反对校园霸凌,在学校层面必须是一个摆上台面的日常话题。学校应当思考如何建立一整套反校园霸凌的长期教育警示机制,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去约束,通过反霸凌常识教育去引导,通过法治知识课程去警戒,在每一个学生头脑中种下反对霸凌的意识:不做欺凌的参与者,不做软弱的受害者,不做冷漠的旁观者。

近日山东聊城的一位语文老师课前对全班学生义正辞严地教导如何反对霸凌,“人人平等,遇事了大胆点,有我在不要怕。”这样的声音就应该被放大、被加强,教师就是学生们反抗霸凌的坚实后盾。

反抗校园霸凌的另一个支点是孩子的父母。许多家长对于好孩子的定义往往是“不惹事”,却忽视了“不怕事”,遇到校园霸凌,父母就应该是孩子的倾听者、助力者,让孩子有“不怕事”的勇气。

这次的恶性杀人事件,无论是行凶者还是受害人都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贴身陪伴,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感到孤独无助,而没有形成依恋的人,往往会有终生的社会情感缺陷,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越来越冷漠无情,无视规则,成为施暴者;要么习惯了逆来顺受,无力反抗,成为受害者。两个极端都是校园霸凌,乃至更严重事件的隐患。

3月15日,河南商丘的一位留守儿童男孩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自拍视频,呼吁“叔叔阿姨们”多关注他们这些留守儿童,多给家里的孩子打打电话。孩子在视频里真挚地说道:“在外工作赚钱都是次要的,自己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主要的。”

中国现有超过6000万留守儿童,其中超过1500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父母即便与孩子两地相隔,多打一个电话,多通一个视频,也许就会多增加一份了解与信任,让孩子增加一份反抗霸凌的勇气。尤其是那些“有点软、偏内向”的孩子,要多问一句,多聊一会,不要让他们在发出微弱的反抗声后戛然而止。

反抗霸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孩子需要教育和支持。获得教育,孩子就有意识去反抗;得到支持,孩子就有底气去反抗。这种反对霸凌的声音应该时常在我们耳边,刻在孩子的心里,成为一种日常的习惯,而不是发生了恶性事件后,再去捡起这份警惕。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张逸麟

编辑:周晓 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