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工日,在生命尽头,温情与爱依然存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在医疗的世界里,生死的边缘常常成为人们情感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是一个家庭要共同面对的人生课题,在这个课题里,医务社工扮演着一种特殊而不可或缺的角色。社工的工作并不只是专业技巧的运用,更是一种心灵抚慰、爱的传递和专业关怀。
3月19日是第十八个国际社工日。今年国际社工日的主题是“美好生活:面向变革,共享未来”。透过社工的视角,让人看到了在生命尽头,温情与爱依然存在的可能性。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这群社工正深入患儿以及患儿家庭,展现医务社工在面对生死、爱与关怀中所展现的专业责任和使命。
生命旅途的终点,家属的哀伤有社工关怀
“喂,是社工部傅老师吗?PICU有紧急个案需要医务社工支持!”复旦儿科社工部傅丽丽主任接到护士长的紧急电话,便安排医务社工汪庭娟和和刘泳志立即前往PICU。在那里,一位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正情绪崩溃失声痛哭。
两位医务社工立即上前扶住母亲的肩膀给她支持,从护士老师那了解到家庭情况后做了分工,一位社工在现场安抚情绪崩溃的孩子母亲和外婆,平复她们的情绪后引导两人互相支持;另一位社工为在场其他亲属提供后续相关手续办理的信息支持,并协助家属梳理家庭内部分工,提醒后续居丧期家庭成员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和应对策略。
两位年轻社工的督导带教老师张灵慧,是2015年起就担任重症医学科危机干预、儿童临终关怀和家长哀伤辅导的医务社工,她在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社工实务经验,并坚持从实务干预、流程梳理再到理论研究和督导带教的推动。2020年起,社工部每周召开个案讨论会及业务知识培训,既提升医务社工的临床服务能级,又能预防专业情感耗竭问题,以确保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道路。
在医疗场域内,患者离世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但在复旦儿科,医务社工们在患儿因重病或意外而濒临死亡时,与医护团队一起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临终关怀、哀伤辅导,尽可能争取亲子间充分告别的机会,并做好后续家庭居丧期的咨询支持。
在生命旅途的终点、在人生至暗时刻,医务社工点亮一丝光影,给处在绝望中的家庭一个可选择的温情告别时空和专业关怀。
爱心的传递,这份温暖由社工接力
大年三十临近下班时,社工部傅丽丽主任接待了两位意料之外的客人。他们是曾带着孩子在儿科医院门诊就诊过的一对夫妻,考虑到过年会有很多重且病经济困难家庭留在医院,想为这些困境家庭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就找到了社工部。在傅丽丽主任介绍下,夫妻俩被复旦儿科慈善公益和人文关怀精神深深感动,当即捐赠了十万元用于大病救助。
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儿科医院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勇担社会责任、传播社会大爱,在推进儿童公益慈善事业上积极探索。2002年复旦儿科医院成立首个慈善专项基金,同时也是国内首个儿童慢性肾功能衰竭专项基金,医疗慈善自此在复旦儿科启航。
复旦儿科社工部的公益慈善工作从疾病救治逐步扩展到患儿家庭社会功能重建。社工部评估患儿在就诊过程中遇到的衣食住行等各种问题,如为大病患儿提供医疗救助、为外地来沪家庭提供住宿、为贫困家庭提供助餐、为住院患儿提供助学、为临终患儿实现心愿,为医院改善友好环境等。随着慈善活动日益增多,捐赠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医院社工部的基金管理工作设有专职岗位,由6位责任社工负责评估,由4位项目社工负责具体执行,以确保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合法性。发展至今,医院共建立了近150项慈善专项基金,覆盖20余个临床专业科室和各类疾病,累计募集款物3.7亿元,资助患儿1.3万余人次。
文化的碰撞,个体的决定被社工尊重
“我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就像我从来没想过我会遇到你们(医务社工)。”这是来自尼日利亚的一家人受到儿科社工的帮助后的由衷之言。Mr.R和Mrs.F的孩子出生时被确诊为胎粪吸入综合征,因“医药费支付困难”转介到社工部。这几个字对异国他乡的这一家人来说,意味着失去希望、失去尊严,以及更多独属于外籍患儿家庭的困境。然而,是NICU的医生、护士对他们困境的察觉、文化的尊重和儿科医务社工董颖对他们心理社会需求的精准评估,让他们看见了希望。
“我们的文化背景不允许在新生儿身上有任何切口,她生来就该是完整的。我很诚实地跟医生沟通了这一点,我非常感谢他们理解并且尊重了我们的决定,并且清楚地告知了我们所有医疗决策背后所承载的风险,他们在尊重我们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把决策权交给了我们。”Mr.R的这番话,正是他感受到儿科医务社工践行尊重、接纳的价值观的真情流露。
医务社工在详细评估其家庭结构、家庭功能、社会关系网络后,针对跨民族的“医疗贫困”及“医疗文化适应”,在尊重其文化背景促进医患沟通的基础上,链接慈善项目资源、提供经济援助。在新生儿科、社工部、患儿家庭共同努力下,1个月后,宝宝顺利出院。
一直参与到多学科会诊门诊工作,和医护团队紧密合作提供社工专业服务的儿科社工简杜莹也说,“社工的工作就像涓涓细流,平等地尊重、接纳、包容着每一个案主。在详细评估到患者的家庭状况、社会环境等信息后,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将这些信息给到医疗团队,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实现身、心、社、灵的全人健康。”
近年来,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正在逐渐普及和发展,医务社工已成为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建设的排头兵,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专业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