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引入特聘教师,普陀区打造苏河秀带上的“大思政课”
2024-04-0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对很多人来说,上海造币厂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而作为有着百年历史的国家工业遗产,今后,中小学生将能走进这里的厂区开展大思政课。今天上午,普陀区举行的“大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包括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在内的4家单位成为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华东师大—普陀区)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将作为有益补充,为孩子们走入社会、理解社会创设更多、更适合的实践空间。

用生动教学实践提升“大思政课”体系建设

2023年,华东师大与普陀区委成功申报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一年来,“华普”紧密型学科集团,以首批12所基地学校为主体,持续深化“四个一”工作机制,即一月一备课、一季一研修、一校一特色、一年一展示。

坐落在曹杨新村的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是首批基地校之一,为了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学堂,学校通过挖掘实践育人资源,结合15分钟幸福生活圈理念,与劳动教育、社区活动、普陀发展相结合,为学生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堂”。

“我们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配套学校,有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朝春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建平说,学校利用校内空间造景,开发了校内“五大园”劳动实践基地,不断丰富各劳动实践基地课程资源。在亲植园内,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参与种植劳动,在耕作的过程中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道理,也能体验科技加持下智慧农业带来的便捷。百草园内,五年级学生又新种下一批中药材,待到药材成熟时,学生还将围绕所种药材进行系列探究,制作中药茶饮,开启一段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探究之旅。走出校园,三年级学生走进曹杨新村村史馆,学做“小小讲解员”,穿上年代服饰上演沉浸式队课,在讲村史的过程中学村史,传承光荣记忆。

根据上海市少先队15分钟幸福生活圈的建设理念,朝春中心小学以曹杨新村社区为活动舞台,设置“校外思政课基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在社会大学堂里,学生是旅行达人,尝试自己设计主题鲜明的‘Caoyang Walk’路线,无论是美食线、美景线还是科技线、民生线,学生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黄建平说。

同样是首批基地校之一的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也开设了“你好!”课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把课堂建在校外、把讲台搬进社会,让师生在实践中感受真理力量。

“我们把课堂建在了病房,与上海市儿童医院共同创立‘教育童行·i在彩虹湾’病房学校,志愿者师生们轮流到病房学校里开展教学,对患儿开展‘温暖面对面’一对一的陪伴学习,在努力实现‘医院是白色的,病房学校是彩色的’实践中,上好有温度的生命思政课。”华师大四附中党总支书记王臻表示,学校还把课堂开进了职场,通过整合周边社会资源,先后与12大类60余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每年暑假,学校全体七年级学生走出校园,直面缤纷职场,体验真实而复杂的劳动岗位,在5-7天的浸润式生涯思政课中,明确当下的责任和未来的方向。

邀请更多专业力量做优“大思政课”建设朋友圈

坚持开门办思政课也是“华普”共建共研的另一个生长点。顾正红纪念馆、上海造币厂等都有华师大马院和普陀中小学合作开发馆校课程的身影。此外,普陀区内21处红色工运地、普陀城市地标及城区社会治理等都成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活素材。

为了更好地凝聚资源、扩大试点、形成办法,普陀区也邀请更多专业力量加入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的大家庭。在今天的推进会上,顾正红纪念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上海英雄金笔厂有限公司成为首批上海“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实践教学基地。

“我们上海造币有着104年历史,也正好在苏河秀带的核心位置,本身的硬件和历史内涵为学生开展思政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内容和空间。”上海造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展宏说,在实践过程中,上海造币已开设了丰富的课程,比如红色货币史、中国钱币文化以及与钱币设计相关的美育课程等。他透露,今年上半年,上海造币将打开大门,让中小学生走进这个神秘的地方,“我们把整个厂区分为一期、二期,先开放一期。届时会开放一些历史文物建筑,释放一些课堂空间,通过各个学校的预约,学生能够进入厂区,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和课程。”

袁展宏表示,近期上海造币也与华师大、上财、复旦等高校有一些大思政课方面的签约,“我们想借助各个院校的教学实力,深入开发上币的大思政课课程,把上币打造成大思政课的大讲堂、大平台。”

“大思政课”需要“大先生”,在授牌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普陀区也邀请各界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组建特聘教师队伍,以榜样的力量引领莘莘学子为学、为事、为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战略研究室主任姚薇是首批特聘教师之一,她介绍说,作为中国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源地,微系统所为普陀区“大思政课”准备了“走进芯世界”系列芯片课程,让中学生感受芯片的整个设计、制作过程,让集成电路知识下沉到中学课堂。“我们国家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所以在我们的系列芯片课程中,首先我们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主要以动手为主,比如设计芯片、制作芯片。其次我们会结合科学家精神教育,让学生知道科学家是怎么永攀科学高峰、克服重重困难的,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