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70年前的一篇来稿——《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发表始末
卢大容(右)一家合影。
□叶孝慎 叶蕾
那是万象更新的日子。那是1953年的春天。那一天的卢大容在报上读到了出卖他父亲的万恶叛徒张连舫“已经被人民政府逮捕”的报道,他“又是愤恨,又是高兴”。“愤恨”的是反革命分子“害死”了他的爸爸,也“杀害了无数的革命烈士”。他“高兴”的是“反革命分子不管他到哪里,终不能逃出人民的天罗地网”!(卢大容:《我要求政府为我亲爱的爸爸报仇》,原载《文汇报》1953年4月26日,第三版)
卢大容的父亲是中共隐蔽战线的传奇一兵。他本名卢志英,又名卢涛、王瑞昌(即老王)等,1905年11月8日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县太保庄乡(今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太保庄街道)望仙埠村,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起归口于中共华中分局情报部(外称联络部)部长扬帆领导。
1947年2、3月间,国共和谈彻底破裂,国民党军以“双矛攻势”重点进攻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统局上海特派员办事处随之倾巢而出、遥相呼应,在上海“日夜不停地进行大规模的逮捕,前后逮捕了二十多人”,其中包括卢志英及其夫人张育民、儿子卢大容等,一并关进苏州平江路上的“一幢古老的屋子”。(陶蔚然:《中统特务在上海》,原载《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第253页)
1947年秋,卢志英被敌特转移南京,先关“铁管巷四号的监狱”,再转秦淮河畔的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看守所,从此难见心心念念的妻儿一面。而张育民、卢大容母子俩虽“押回上海后放了”,但巨泼来斯路德安里(今安福路62弄)12号的“家被特务占了,东西被抢光了”,他们只能饥寒交迫、沦落“在马路上流浪”……(卢大容:《在狱中——回忆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原载《青年报》1954年4月6日,第六版)
在最危难时刻,是“党的地下组织”济困扶危、雪里送炭,尽最大可能救助了张育民、卢大容母子。首先是张育民“进了新怡和纱厂托儿所工作”,整个家跨区迁徙东熙华德路(今东长治路)801号;嗣后是卢大容就近“考进麦伦中学念书”,被学校地下党组织吸收参加“民少先”(全称新民主主义少年先锋队),跟随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分头包干几条马路”,下细“调查沿街工厂、商店、仓库、机关、兵营、警察局等,为迎接上海解放、保护上海的设施作准备”。(陈一心口述,由叶蕾记录于2023年12月19日)
1949年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我公安部门相继抓获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特务队队员任宗炳和“破坏我革命组织、杀害卢涛等烈士的主凶”张连舫。两人到案后供认,说卢志英等人已被他们扼颈活埋、残忍杀害在雨花台宝林寺后山坡。
1951年6月14日,南京各界举行追悼仪式,重新入殓烈士遗体,给卢志英穿上解放装。卢大容发自内心地感到“爸爸和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他开始在麦伦中学(现名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党组织的鼓励、启发下撰写他的《在狱中——回忆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这时的卢大容已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组织上要卢大容化悲痛为力量,如实写出自己的亲身遭遇,愤怒控诉国民党反动派。而卢大容向高长山求教,高长山也就殚精竭虑,倾心辅导。高长山是燕大国文系毕业的高材生,于1940年代中后期至1950年代前期执教麦伦中学,是学校里的语文组组长。当时的语文组是全校的最大教研组,有20多位教师,分带初、高中各班,组长的担子特别重。可高老师举重若轻,自我加压,硬把卢大容的事揽到自己身上。得益于高老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卢大容以“一个孩子”的视角,真切写出了他和他父母亲“当时遭受迫害的真实情况”。卢大容不仅写出了中统局上海特派员办事处里面的“拷打常常整夜地进行”和“又尖厉又凄惨”的“尖叫”变成了“模糊的、断断续续的呻吟”;而且还写出了他“在南京没有见到爸爸”,一“押回上海”,又被关在中统局上海特派员办事处里面,苦等“释放”,苦等“回家”,苦等“爸爸回来”,苦等“一家人重新团圆”……
终于,全文脱稿,卢大容把他的《在狱中——回忆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送到了《青年报》。
1954年3月16日《青年报》发表的《在狱中——我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
那时的《青年报》在祁齐路(今岳阳路)45号,斜对面是恩利和路(今桃江路)口的普希金铜像。一栋绿荫掩映的3层别墅,红瓦灰墙,北欧风格,始建于1911年。由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的邓小平亲自批准创办于进军上海途中。当时市团工委宣传部副部长冯兰瑞向邓小平报告,说“上海100万青年要有一份适合于他们的报纸”,邓小平的回答就一个字:“出!”报社很小,只有40多人,40多个年轻男女。但在时年25岁的钟沛璋(1924年生于上海,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整个《青年报》充满了勃勃生气。
曹阳热情接待了卢大容的来访。曹阳,本名曹崇义,1933年出生于江苏吴江,1950年毕业于华东团校,历任《青年报》社记者、编辑、文艺副刊主编,后任《萌芽》杂志社编辑、编委、主编。
卢大容的来稿震撼到了曹阳。他为一个共产党人“为了掩护20多位红军战士突围,把自己的孩子用布包起来挂在树上,用婴儿的哭声来引开敌人”而震撼。
卢大容的来稿也感动到了曹阳。他为一个共产党人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从监狱里传出来几页揉皱了的纸条”、纸条上“用铅笔写了‘胜利在望,死而无怨’八个大字”而感动。
曹阳的震撼与感动很快又影响到了他的同事罗洛。罗洛是七月派诗群中的重要一员,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他对作者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真诚,他对写作的最大愿望就是真实。他从曹阳的手上拿过那一大摞来稿,透过卢大容的字里行间,读到了“镣铐在人手上留下的每一个印痕”,一如“生命深烙在世界上的足迹”,久远“坚强在坚实的崖层之上”;他甚至比曹阳还要激动,还要激动得全身心发抖。他不由自主地读出声来。他的旁若无人很有代入感,吸引了办公室里的所有人。所有人都停下手上的活,静静倾听他读,倾听他大着嗓音动情读出:“瘦猴开始打我,在我身上乱打一阵。我被打倒在地上,又被拉起来打手心。他越打越凶,痛得我小便都流在裤子里……”
不知什么时候,总编辑进来了。钟沛璋斜身靠在门框上,一直听到罗洛读完整个第四章,紧绷的两腮有泪淌下。钟沛璋晚年,家住北京的望京新城,我们曾去四环外看他。看到熟人自上海来,聊起许多老同志、老朋友、老部属,他可以说是喜出望外。唯独卢大容的英年早逝、不治倒下,让他黯然神伤,炯炯眼中重现湿涔的光。
钟沛璋说,他那天午后就找罗洛和曹阳,谈卢大容的《在狱中——回忆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同时在座的还有另一位青年编辑张朝杰。张朝杰和他的新娘叶佩仪,都是圣约翰大学的学霸,又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的重要成员。1948年11月,中共中央上海局策反工作委员会就成立在他们的婚礼上。他们的新房,原法租界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485弄11号3楼,就是机关办公地,所有赶来“闹新房”的全是地下党的上海领导。
钟沛璋记得张朝杰当场拿出了一张剪报。剪报上有《卢志英遗体已在雨花台寻获》的报道。剪报上的张育民和卢大容分站卢志英的遗像两侧。
张朝杰将他珍藏的剪报转送曹阳。曹阳怀揣张朝杰转送他的剪报,代表《青年报》的全体同仁,来到卢大容家,进行了回访慰问。
这时卢大容的家已从东外滩搬回市中心。在静安新邨的右侧弄底,在整个上午都有明晃晃阳光暖暖照着的大房间里,曹阳跟卢志英的夫人张育民谈了许久。
张育民是位老革命,曹阳如是说。张育民1926年入党,1927年遭到敌人集体枪杀,是一位素昧平生的身边同志,赶在敌人扣动扳机的瞬间,用自己身子替她挡下了夺命的枪弹。
张育民告诉曹阳,她心中的卢志英,朴实而英俊,老是带着开朗的笑容。1933年冬,她奉调来沪,在静安新邨近旁的成都路上的一个密点里,意外见到刚从敌人狱中出来不久的卢志英。卢志英的声音依旧硬朗、明快,掷地若作金石之声。但他满脸浮肿,眼睑下垂,胸前都是累累伤疤。尤其可怕的是一双脚,肿成冬瓜似的,鲜血淋漓,粘在袜上,怎么脱也脱不下来。原来惨无人道的敌人,为了撬开他的嘴巴,竟然用上打气筒,拼命往他体内打气,以致他的整个下身都被伤到。
英雄之于曹阳,这就有了全新感受。那感受再也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再也不是抽象名词、概念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平凡而伟大。
于是,曹阳伏案奋笔,对卢大容的稿件进行了修改、编辑、发表。1954年3月16日、23日、30日和4月6日,《青年报》破天荒地用4天,每天一个整版,全文发表了卢大容的《在狱中——我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连载迅速引起了巨大轰动,同年8月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了单行本,定名为《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首印22100册,在广大青少年中激起巨大反响。
今天,“卢志英中队”已经传了20多届,累计队员2000多人。而更多的“邓中夏中队”“恽代英中队”“孙津川中队”“郭纲琳中队”,更在南京、江苏、乃至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里竞相涌现、层出不穷。这是我们的光荣。这是我们的骄傲。这是我们的自豪。因为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因为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因为我们是前人的后人,我们是后人的前人。因为今天是昨天的明天,生命是继往开来的传承。这传承,是一个理想的接力、一个信念的赓续。这传承,是一面面鲜红队旗、团旗、党旗下的进发,是一首永不走音、跑调、变声的《卢志英中队之歌》,在先烈的鼓舞下向前、向前、向前、向前……
《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卢大容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年12月再版。
叶孝慎,知名作家、评论家,中共党史专家,曾获中宣部第七、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为上海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21年度中国十大非虚构好书作者,现任上海市改革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家安全教育馆顾问。
叶蕾,文学硕士、影视编剧、制片人、策展人,相继供职于《萌芽》杂志社、上海东方影视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上影电通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作有《魂断大公馆》《谁与我同在》《红色追逃》《谍战华东》《杀立方》等。
叶孝慎 叶蕾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