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 | 吐槽调休,何时能不成“保留节目”?
2024-04-09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由于清明假期结束后连上6天班,“调休”之问又困扰了一众打工人。这个话题每逢假期前后都会引发讨论,几乎成了“保留节目”。随着五一临近,人们将再次面临小长假后的“超长工时”,可以想见,近段时间这一公共议题还会持续保持热度。

实际上,人们不是不愿意“休”,而是不喜欢“调”。为了凑够假期长度,每每需要进行调整,劳动者虽然由此得到较长时段的休息,但由于是从工作日“借”来的,事后得“还”回去,如此操作不仅费事,还会扰乱生活节奏,不少人于是大叹苦经。此外,调休本质上是将工作日和休息日互换,劳动者的假期总数并未增加,反而要承受调整之累。这也是“槽点”之一。

从历史来看,我国于1999年实施长假制度(称“黄金周”)原本就带有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目的。二十多年来,长假确实成为国人旅行及消费的重要节点,应该说效果良好。然而时过境迁,人们的需求和心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在的人看重情绪价值,对假期的期待早已不是“玩玩玩”“买买买”。即便旅行和消费,对品质也有较高的要求。而一刀切式的全民放假,导致高速公路堵塞、景区人满为患、食宿成本水涨船高……凡此种种使假期体验大打折扣,叠加上调休带来的疲累感,就更让人“累觉不爱”了。

看来,现行调休政策确有优化的必要,起码要更加人性化,多一点灵活性,真正让广大劳动者享受到放假的红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破解“调休之困”,切实推广带薪休假制度势在必行。

早在1994年劳动法就确立了带薪年休假制度,2007年第二次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及2008年公布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进一步细化了相关规定。当时将五一劳动节的法定休息日由3天减为1天,并增设清明、端午、中秋3个节日,各休息1天。这样就取消了五一黄金周。此举的本意是减少行政干预,给带薪休假腾出空间。去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下发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

由此可见,国家是在推广带薪休假的,可执行情况不尽如人意。人社部开展的60个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所在单位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不含可放寒暑假的单位)且具备休假条件的职工中,享受带薪年休假的人数比例为60%。换言之,有四成劳动者未能享受政策红利。

这不能单方面归因于企业。人社部给出的原因包括:带薪年休假制度及理念宣传不够;企业职工休假带来岗位人员空缺以及用工成本增加,影响企业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的主动性;一些职工怕影响就业岗位、工资收入、职级晋升等不敢提、不愿休。因此,“企业有难处,员工有痛处”是带薪休假难以落实的堵点。而疏通堵点,光靠行政指引、理念宣传显然是不够的。

我们应当认识到,像这类关乎全体劳动者切身权益的大事,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综合治理。不群策群力,不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那么不管调休政策如何调整,都将是治标不治本。

青年报·青春上海特约评论员 唐骋华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