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上春山”,外滩游“山水”
《山水游》展览现场。本文受访者供图
杨颖/文
人间四月,草长莺飞。这个时节,也是人们出游踏青,游山玩水的季节。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里也处处可以看到踏青的场景,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农夫村姑,都会沐春光而出游,去感受大自然经冬之后的美丽苏醒。今年央视春晚,也有一首《上春山》的歌家喻户晓。
但其实,春游,观山阅水,未必一定跋涉,在外滩27号久事美术馆,就有一个让您看见“山”、望到“水”的展览《山水游》,漫步到黄浦江边,体验“上春山”,也许是都市人近期不错的选择。
山不在高,下笔即有神
《山水游》展览邀请了包括曹晓阳、余友涵在内的12位知名艺术家,用绘画、摄影等作品在黄浦江畔营造出无边春色。
余友涵绘画作品:《绿水青山》。
走进展馆,迎面是余友涵先生的大幅画作《绿水青山》,镶嵌在墙上,仿佛是一面尽收山林景色的窗户,迎向它走去,便有点“两岸青山排闼来”的味道。
乍一看,你觉得自己在欣赏的是一幅传统油画,走近细看,你会发现,看似传统的油画,余先生却将中国式的写意和西方现代主义的抽象完美糅合到了一起。远看,山是山,水是水,近看,所有的细节都用色块和光斑表达,大气磅礴。余先生没有用传统的油画颜料,而是用色彩饱和度更高的丙烯颜料,满版的青绿霎时从画面溢出。
旁边一幅尺寸略小,画面的三分之二被灰白色的岩石占据,作品传递给观众的是冷峻而苍茫的意向。有观众一眼便惊叫:那画的是山西啊。果然,作品旁的小标签上,画作的标题就是《山西风景2》。以写意的笔法,精准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山水特征,观众所“到”之处,风景这边独好。
展览第一板块中,除了余先生的画作,曹晓阳所作的一幅小小的条屏格外引人注目。条屏是中国绘画特有的规格,在窄窄的画纸上,呈现着泼墨的绘画效果。画作不着彩色,白纸上惟黑一色,所有的表达都只在浓淡变化,在墨色的洇染中,观众看到了浓雾锁山隘、细雨润山色,看到了山尖有松傲立,林间有风呼啸。
近看却发现,所谓“泼墨”,竟是用木炭绘成。艺术家以深厚的功力,以炭为笔,将黑色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曹晓阳先生此次参展的作品,从小尺幅的到中画幅的,都是炭笔画,这些画,或取势,或绘形,传达了远比画纸要多得多的大自然的信息。
从艺术家的一件件作品前走过,你的所见也许没有徜徉在大自然中那么斑斓,但是,眼前的这些“山”“水”所提炼的大自然的信息和艺术家的思考,让人们对熟知的山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水不在深,纸上也有灵
金江波摄影作品:《影》。
展厅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的作品《影》特别引人注目,那是一幅长3米、高一米多的摄影作品,整幅作品呈高光模式,灰白的基调,沉静而凝重。画面上山峦起伏,画面的下半部是无边的海水。
这是艺术家经过多重曝光之后得到的画面,在拍摄过程中,照相机并没有发生位移,但取景框中流动的云、海、山、水等事物在由多重曝光叠加起来的时间过程中融为一体,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的景观与自然的历史同时定格于画面。借助这种创作手法,艺术家重构了异乡风景,并以异乡风景再造心中的原乡,激发起内心潜藏的东方文化属性,通过“造景”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样是摄影,来自浙江杭州的叶冰创作的《天地有大美》却显现了完全不同的调子。他以高锐度的黑白对比,通过对“风景”的观看研究,将自己的作品与中国山水绘画、传统山水手卷产生共鸣。在这样的语境中,黑白的摄影影调等同于山水图卷中的水墨。尽管作品着重体现传统美学,但同时也和摄影出现以前的艺术史、旅游手册、地图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艺术家希望通过在黑白的语言上再尝试接近于书法创作对“自然”的表达,从而增加“阅读”图像的可能性。
与以上二位相比,杨泳梁先生似乎走得更远一些。同样是摄影,杨先生借助新技术,直接进入动态影像世界,使得艺术表达的场域大大开阔。现场展出的《川流不息》是杨泳梁的影像作品,他用城市建筑的影像作为画笔,谱写以宋代峰峦叠嶂的山水风格为蓝本的数码影像创作。画面中,城市中心川流不息的繁忙交通,行车如流水般经过。中文标题“川流不息”在现当代的语境里常用于形容往来的车辆,与此同时,汉语文学也常用“流水”形容时间的流逝,因此在影片接近结尾时,艺术家趣味性地让他的“河川”回流至起始点。
同时,作品还蕴含了作者对历史的哲学思考:城市化发展在滋养一个城市的同时也禁锢了他们;正如中华传统文化正因其悠久、深邃,而被固有的思想局限。古人通过描绘山水来赞美自然,而杨泳梁的山水引发人们对当今社会现状的反思。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概念来形容观众此时的观感,大概“看水不是水”比较合适。但是,和春日水边徜徉相比,这样的思考是不是更有趣一点呢?
游不在远,一瞬亦千年
策展人姜俊讲了一个概念:“卧游”。他告诉记者,本次展览意图通过参展艺术家的艺术实践,深入探讨中国传统中“山水”以及与“山水”相关的“卧游”在当代艺术中的传承和转化,并在多种媒介和跨媒介中展示“游”的多种可能性。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主力的山水画非常成熟,但想象空间也因此有限。姜俊说,此次策展,他们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丰富。
展出的作品中,漆艺术家吴观真先生两幅《那水》特别吸引眼球。在所有的静态作品中,只有这两幅画会随着观众的走动出现光影变化。
吴先生将漆画从厚重的漆板上移转到轻盈通透的麻质基材上来表达,这是吴观真当代漆艺术的首创。艺术家笔下的景物被绘制到麻布上,灯光照射,在后面的衬纸上投下投影,在不同时间和光源下,作品呈现出和而不同、入微至真的观照状态,产生出因光而灵动的漆艺术视觉感观,使观者与作品产生了美妙的视觉互动。
记者发现,展出的所有作品,内容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常见的山水,但艺术手法却没有一幅是传统的。姜俊笑着告诉记者,这效果正是此次展览想要的。他说,南北朝画家宗炳首次在山水画中提出了“卧游”的理念,现代的艺术表达,引导着观众在山水中徜徉,也引导着观众在千年的文化积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随时切换,从而真正达到随心而游的境界。
姜俊指着窗外的外滩说,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历经百年发展变迁,在“一江一河”和都市山水中孕育出了其独有的海派文化基因与海纳百川的气质。展厅里的艺术品和窗外的黄浦江非常融洽地成为一个整体,此次展览始于外滩、立足海派、融汇东西,实现了以现代的艺术的视角去探寻新时代下传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全新表达。
杨颖/文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