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这群电影活动主理人,在银幕里寻找自我与连接
2024-04-1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张彤彤

“‘你喜欢的我不是现在的我,当然要成为那个我对我来说也很容易,但我还是更想成为现在的我。’对真实自我的质疑与探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议题,但被宁浩呈现得非常具有表现力。它在黑色幽默中穿梭,饱含对文艺的辛辣批判和令人捧腹的刻板印象。生活积压的烦恼和各种无法言说的无奈在银幕背后让观众会心一笑,灯一开却又不得不回到现实……”看完《二手杰作》,华政大四学生小刘飞速写下一篇名为《或许无奈、但总会和解》的影评。

在上海有一群酷爱观影的年轻人,他们是在校大学生,也是电影活动主理人抑或观影团团长,在8小时之外享受片刻的视觉盛宴,在电影的世界里寻找自我与连接。电影就像一个美丽而充满召唤的入口,经由这个入口,这群观影者走向自我,走向他者……

爱乐之城上海千人场

通过电影与世界对话

在虚构中找到生活的回响

对于叮叮而言,电影是她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因为喜欢电影,叮叮放弃了美术,选择了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因为喜欢电影,毕业后她开始创业,现在成了一名电影活动主理人。

叮叮的电影情缘,始于她童年时期无数个给爱看电影的爸爸当“电影搭子”的经历。上了大学后,更是因为学校就在家门口,她常常一放学后就跑去电影院,一周至少去三次。平均每年观看约300部电影的她,即便在最为忙碌的时段,也能保持200部的观影量,无论国产还是国际大片,她都不愿错过。在叮叮的心目中,电影早已超越了视觉艺术的范畴。

“电影其实是人类共有的第二次人生,看电影是另一个造梦的世界,希望用剧中人的故事,弥补我自己的人生遗憾。它会给人一个‘假如'的世界,让我可以被现实引力拽到失控的境遇里,提供一种可控的感知。每个人在电影中都在寻找自己的影子,都在试图通过这些虚构的故事找到生活的回响。” 她说,这是一种寻找自我、理解生活、感知当下的过程、建立连接的过程。

“我大量的课余时间是拿来做账号的。”叮叮回忆道,她的影评创作之旅始于初三,在贴吧上发表影评成了她的日常,但这项习惯在大学时因为学业压力而暂时被搁置。除了忙碌,迷茫也是她暂停创作的原因之一。她直言:“我曾深深困惑于,究竟是线下活动还是线上表达更能有效传递我的声音。因此,在那段停滞的时间里,我投身于各种线下活动中,比如当上海进博会的志愿者。”

后来,叮叮再次重拾自媒体账号。她解释说,这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表达欲的人,想要借助一些媒介平台来表达。叮叮的这种迷茫在毕业后组织观影的工作中得到了平衡,“一方面我需要去网上发表影评吸引更多的影迷,进而壮大观影的群体。另一方面,我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在线下把大家聚集起来”。

和叮叮一样,公司白领Olina也有一重上班8小时外的身份——观影团团长,她酷爱与团员们在光影世界里领悟生活的肌理。“我四五岁就跟着爸爸一起看片子,小时候我喜欢借碟片,住在附近的表哥、堂弟都到我家蹭片子。我读书的时候上海还没那么多电影院。现在的学生比较幸福,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普及的娱乐方式。花个几十元,就可以沉浸在电影的世界里两三个小时,实在太幸福了。”

哪怕工作再忙,Olina平均一年观看电影、话剧、歌剧的场次也达到了200多场,这已经成为了她的日常。“以前上海周周有影展。去年9月份开始,上海的部分影展放到了苏杭。我也会跑到外地去观影。”

成为观影团团长纯属巧合,作为一个e人,她热爱分享活动,可以和00后打成一片,喜欢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群人的观影感受比一个人要好。”

Olina透露说,观影团也分类型,比如有的喜欢漫威,有的喜欢二次元。有的注重数量,不论什么口碑的片子都要到此一看,乐衷于打卡每家电影院,有的则对影展情有独钟。

是旁观者参与者

甚至是电影共创者

电影的魔力在于它能够跨越屏幕,触碰到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观众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甚至是共创者。

日前,记者跟随电影活动主理人Olina来到长宁来福士的百丽宫影城,当天共有两场观影活动。每场电影播放前,Olina要做的是在影院门口发放电影票、签到。笑声中夹杂着眼泪,无厘头中彰显真情。观影结束后,群里“叮叮咚咚”响个不停,群友们晒出了短小精悍的影评,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

今年1月,叮叮也组织了一场《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观影活动在上海影城放映,不到30个小时有1008个影迷报名。当巨大的倒计时穿透银幕的黑暗,最终定格在12点时,全场陷入了短暂的静默,紧接着,巨大、柔软的贝壳状绸缎缓缓展开,泰勒·斯威夫特如同一颗璀璨的珍珠般闪耀登场。那一刻,1008个心跳几乎在同一时间加速,每一次跳动、每一声欢呼、每一滴眼泪,都在这个共同的空间内释放出最真实的情感。

《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观影活动

“无论是自己去看电影,还是组织大家看,我都很感动,我会觉得有很多和我一样喜欢电影的人,我们原本素不相识,但因为电影,我们连接在了一起。这是电影本身拥有的一种跨越时空的魔力。”叮叮告诉记者,就像有一位导演曾经说的,电影是一个容器,它可以容纳人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将那些原本有利于电影之外的生命最初的感动与欢笑、痛苦与悲喜清晰地展现,让所有人一同共享。

而这样的联结一直在上演。在当下,电影是在上海的年轻人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观察到,“许多影迷因为喜欢某个IP聚集在一起,他们不仅分享彼此的观影体验,更会一同开发很多好玩的、搞笑的活动和周边,这些都很有意思。”电影院不再只是观影的地方,而是成为年轻人交流想法、分享生活、建立友谊的空间。通过组织或参与以电影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年轻影迷们在共同的爱好下建立了深厚的连接,他们在电影的世界中找到了归属感,也在现实中扩展了社交圈。

叮叮在全国多个城市组织了一系列电影活动后,发现无论是参与度还是观众的热情,上海的影迷们总能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感叹:“上海的影迷非常热情,无论是深度的交流还是大型活动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上海的影迷受众非常庞大,这里有着非常浓厚的电影文化氛围。从50后到00后的影迷,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构建了上海电影文化深厚的底蕴。”

观影场所的多样性

体现上海电影文化的魅力

只要有空,大四学生小刘就会从松江大学城换乘好几辆地铁到市区观影。2023年五六月份加入观影团前,她每年进院线的次数是二三十次,现在则猛增到了100多次。“有的片子我甚至会二刷三刷,也会去抢票,主要看考试安排。为了节约时间,我每次到市区的电影院会一次安排三个场次的观影计划。”

每年上海电影节举办时间,都会和她期末考的时间“撞车”。这时,她会发动全寝室四个人一起帮自己抢票。即便去年下半年冲刺考研,她也没有放弃观影这一爱好。“看电影的2个多小时里,我不用去想任何事,完全放空。不吃东西,不看手机。这是我异常忙碌的上课之余的小确幸。”

“我们为何要将自己局限于传播者的角色呢?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真正参与到电影的出品、制作之中,为中国的电影助力。”在大学毕业的十字路口,叮叮面临了一个重要决定:出国深造还是留在国内。尽管出国留学的机会诱人,但在2023年国内市场全面复苏的背景下,她选择了后者。

今年3月份,在完成《沙丘2》在上海的首映礼后,叮叮又立马飞往了北京,赶着参加北京站的“沙丘导演维伦纽瓦对谈郭帆”活动……作为一位经验丰富,曾在多地举办活动的电影活动主理人,叮叮对于上海的电影文化有着深刻的见解。在她看来,上海电影文化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影迷们的热情和积极参与上,更彰显了这座城市所拥有的丰富电影资源和多样化的活动安排。上海每年都会承办诸如享誉国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等A级电影节,这不仅为电影界的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思想的舞台,也为广大电影爱好者创造了近距离接触电影艺术的机会。

叮叮特别表示,上海在提供观影场所方面的多样性也是其电影文化独树一帜的一个方面。“上海拥有许多地标性的影院建筑,不仅包括历史悠久如大光明、上海影城这样的经典影院,还有装备先进、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兴观影场所如MOVIE MOVIE等,满足了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多元化的观影需求。”

在中国电影的长河中,上海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海是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的诞生地,这座城市不仅孕育了无数电影人的梦想,也见证了中国电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对于叮叮这样的年轻电影主理人来说,上海不仅是她职业生涯的起点,更是她不断探索和实践电影梦想的沃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实习生 张彤彤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