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秒就被抢空的夜校课迷人在哪里?
在阿卡贝拉课上,晓午老师要为每个学员单独试音。
青年报·青春上海 杨颖 记者 丁文佳 实习生 蒋佳依/文 吴恺/图、视频(除署名外)
“夜校”这两个字最近又火了。
据上海市群艺馆数据显示,2024年市民夜校春季班共吸引了18633名学员踊跃报名,课程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在680门课程中,有20门课程在短短6秒内就被热情高涨的学员一抢而空。
有些人选择夜校,是为了摆脱工作的束缚,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有些人则渴望在课堂上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分享生活与文化的点滴。不少夜校学员群已成为同好们交流分享的重要平台。
随着2024年市民夜校春季班开班,本报记者探访了三门刚开始报名就被一抢而空的爆款课程,体验了一把被“秒杀”的课程,究竟迷人在何处。
在沪语体验班听吴侬软语声声慢
学点基本技能 懂点本地文化
以前电视媒体采访在上海的外国友人,被采访者常常会对着镜头说“侬好”“谢谢侬”等“洋泾浜”上海话,而如今的现实是,走在上海的马路上、弄堂里,你根本分不出哪个是上海人,哪个是异乡人,因为,所有人开口都讲普通话,有些上海人的普通话甚至还带北方口音。
上海要感谢王家卫导演,一部电视剧《繁花》,让上海话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也让更多原本听不懂、不会讲或者讲不好上海话的人有了学一学上海话的冲动。于是,上海群艺馆市民夜校开设的沪语体验班名额被秒杀,场场爆满。
教沪语其实是教上海地域文化
上海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段子:“上海的内环里是讲英语的,中环内讲普通话,听上海话要到外环外面。”这个段子很形象地反映了这几十年上海话的尴尬处境。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每年有大量的外地和外国人来到上海就业、工作、生活,普通话的普及,使得这座城市的沟通效率大大提高,但同时,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方言却也快速地退化。
已经在上海群艺馆市民夜校教沪语好多年的陈传奇老师告诉记者,现在不是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不会讲上海话,而是连上海生上海长的小孩子都说不好上海话,上海话这些年在迅速退化。比如,吴方言中标志性的尖团音已经基本消失,年轻人的上海话发音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口中“我”都发音成“o”,“外婆”的“外”,发音变成“a”。虽然方言变化发展各地都有,但都不像上海话变化那么快。
陈老师说,作为上海的地方方言,上海话并不只是交流工具,它也是上海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很多民俗、历史。上海方言如果消亡,上海的很多文化、历史传承也会随之消亡。身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陈传奇这些年一直在为推广和普及上海话奔走。他来到小学,用上海话为小学生讲故事,还一句句地教学生用上海话讲故事,校正他们讲得不地道的上海话。市民夜校请他来教沪语,没有教材,他和同事一起编写,没有经验,就一点点摸索。
陈传奇将他上的沪语课命名为“沪语体验课”。他说,教一门语言是长期的,市民夜校的课时不足以完成。但是,可以用体验的形式,让学员通过短短几周的课程,对沪语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对上海的历史文化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现在,陈传奇老师的手机里有一个庞大的朋友群,很多姓名后都备注了“某某年某某月某班学员”字样,这些听过他课的学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与上海话相关的问题都会在群里请教,一些与上海话相关的典故、民间故事、习俗也渐渐地在这个群里流传开来。
陈传奇老师认为,在上海的方言中保存着上海的文化和历史传承。
学沪语只为听懂上海这座城市
临近市民夜校上课时间,教室里已座无虚席,还有学员在往里走。一点名,居然有没报上名的“混”了进来,“混”进来的学员竟然还是语言学专业的。占了别人位置,这位学员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解释说,他在不少地方工作过,每到一地,都会去学一点当地的方言,他希望通过对方言的学习,能在工作中多一点沟通的能力。
学员中大部分是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学员柏天告诉记者,她工作的单位很多同事都是上海人,虽然工作时大家习惯了用普通话交流,但有时说得激动了,这些上海同事会不知不觉地蹦出一两句上海话,让她不知所措,偏偏这些零零碎碎的上海话常常很关键。她不指望通过这几堂课就学会说上海话,但她希望能尽快地听懂上海话,不至于有同事无意间说出的上海话让自己一头雾水。
除了原籍外地的学员,教室中也有上海学员,特别是一些郊区的年轻人,一口“本地话”,不光外地同事听不懂,连家住市区的上海人也听不懂。学员小张是松江人,本科加研究生,在大学读了7年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他也说了7年的普通话。这次是他父母帮他报的名。用他父母的话说,“你一个上海小囡,读了7年书,读得上海话都不会说了”。希望他来市民夜校,请专业的沪语老师帮他“正正音”。
陈传奇老师还有一个外籍班,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人在上海工作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是,他们觉得上海是一座很神奇的城市,希望通过上海方言来窥得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因此,陈传奇老师的沪语课,讲得最多的,是上海历史、典故和民俗,他希望,过多少年,还能听到孩子们用上海话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在女团Kpop课看自信热情步步高
心中若有自由 何处不是舞台
你知道阿卡贝拉是什么吗?这是课堂上的第一个问题。授课老师叫陈昊立,不过他更喜欢别人叫他“晓午”。这个昵称很快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晓午老师说自己像个小朋友,“因为我觉得唯有大人把自己当成小朋友,才能够放开很多东西,去点燃学生的能量”。
在上海市群艺馆,市民夜校的每一期阿卡贝拉课都受到热捧。去年秋季班的25位同学纷纷再度报名,不承想上课名额是以“秒”为时间单位售尽的,最后只剩一位老同学成功抢到二次听课的机会。
老师:初衷在这里实现
阿卡贝拉,这种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虽然源于古典,却在现代与流行音乐紧密相融,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其表现形式,如人声乐团,无需任何乐器伴奏,仅凭人声便能创造出层次丰富的音乐。在博大精深的音乐殿堂中,阿卡贝拉以其独特的融合性,散发出“小众却酷炫”的气质。
“学校的合唱团往往是阿卡贝拉艺术萌芽的温床。”晓午老师与阿卡贝拉的缘分要追溯到十年前的学生时代。那时,他与学校合唱团中的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组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阿卡贝拉团队。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阿卡贝拉教育事业,致力于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这一艺术形式中来。幸运的是,他的这一愿望在市民夜校得到了实现。
在课堂上,晓午老师娓娓道来阿卡贝拉的起源与发展,从上世纪30年代的演唱技巧讲到70年代后的电声技术。其间,他还会穿插经典歌曲进行生动演示。当谈到兴致之处,他更是情不自禁地拿起麦克风,亲自示范一段。
与教授小朋友相比,晓午老师在市民夜校面对成年人时,更注重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阿卡贝拉,并体验音乐的乐趣。在这个课堂上,学员会进行多声部训练,学习乐器模仿、和声概念等内容。最重要的是,在短短的12节课里,他们能与20多位同伴共同完成数首合唱歌曲。“或许他们无法成为顶尖的专业团队,但至少他们已亲身参与,开始聆听并学会欣赏这种音乐。”晓午老师说。
学员在女团Kpop课上自信地舞动。受访者供图
学员:普遍的“好学生心态”
在悦耳的伴奏中,同学们依次走到钢琴旁,深吸一口气,放声歌唱,随后便收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与鼓励。
这便是课堂试音的环节。晓午老师通过聆听每位同学的演唱,精准地辨别出各自声音的特质。音质浑厚的同学被安排到低声部,而音色清亮的同学则更适合高声部。这种分声部再融合的做法,是阿卡贝拉这种注重协作的音乐形式的起点。
看着同学们昂首阔步地走上台,满脸洋溢着“我要唱歌”的热情,晓午老师戏言:“这期的学生是不是都是E人啊?”
然而,在阿卡贝拉的课堂上,无论性格外向还是内向,同学们都会在相处中逐渐融合。想象一下,独自站在舞台上,一人担当一个声部,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员,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在这里,多人共唱一个声部,演唱时能听到同伴的声音,孤独感与恐慌感随之消散。
萌萌的转变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这是她第二次参加阿卡贝拉课程了。据晓午老师描述,她起初是个羞涩而内向的女孩。“刚开始,她说话声音细小,音准欠佳,总是担忧自己的表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坐在声部中间的位置,倾听并跟随周围队友的声音进行练习。一个学期下来,她的进步显而易见——声音变得更加洪亮,音准也有了显著提升。
晓午老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他的教学感受:“外向的学员就像一根火柴,一点就燃;而内向的学员则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才能点燃他们的热情。”他坚信,只要教师足够热情与投入,就能激发每个学员的潜能。
除了像萌萌这样的老学员外,课堂上还涌现出许多新面孔。丁同学是本学期第一个加入课堂的学员。在同事的推荐下,她选择了市民夜校的课程。在观看了彩虹室内合唱团的表演后,她对阿卡贝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节课,同学们轮流上台表演,跟着老师唱音阶。这确实需要勇气和胆量,但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课程。”丁同学充满期待地说。
每个人来到市民夜校的初衷各不相同。有些人渴望学习新技能,而有些人则追求快乐与放松。谈及当前市民夜校学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好学生心态”时,晓午老师表示,阿卡贝拉的课堂上也存在这样的学员。他们会在课后主动询问自己的表现、声部分配以及存在的问题。然而,在晓午老师看来,享受音乐和课堂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他努力传递自己的激情与能量,希望每个学员都能在阿卡贝拉的课堂上找到快乐、享受音乐。
E人I人排排坐,阿卡贝拉连接你我他
源于古典之声 亦有现代魅力
4月9日晚,位于漕河泾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教学点,女团Kpop课开启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的第一堂课,95后授课老师丁怡不出意外地看到了不少熟面孔。这门融合了流行、电子、嘻哈等多种音乐元素的舞蹈课程拥趸无数,报名通道开启后5秒就被一抢而空,果不其然在现场,这群主要由95后构成的年轻学员在动感节奏里建立自信、展现美丽。
0.8倍速节奏自信却在不断加速
“如果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动作是缺乏美感的,但如果能自信大方地呈现,动作干脆利落一步到位,一下就会显得帅气起来。所以我感觉这个课程是建立自信、展现美丽的过程。”95后的陈悦平时在办公室是久坐一族,能够在业余时间走进舞蹈房让她变得轻松起来。第一堂课以拉伸、送胯、扭腰、甩头等一系列基础动作的讲解和练习为主,“大家刚来都还有些拘谨,对动作的掌握也没那么熟练,我记得老师说,‘不管前面做得怎么样,最后的定格动作一定要好看’,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陈悦说。
没有舞蹈基础的陈悦一直欣赏Kpop女团舞,因为被其舞台走位和舞蹈动作等方面的综合观感所感染,这次终于下决心来体验一番。去年,通过朋友转发的开班信息,她了解到了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发现活动内容丰富,课程涉猎范围广,而且价格也非常亲民,但着手试抢去年秋季班课程时失败了,“后来看报道,热门课程都是几秒售罄,体会到了堪比演唱会抢票的紧张刺激”。自此,陈悦就一直关注着夜校动态,前段时间看到漕河泾街道公众号发布的春季班开课消息后,立马就定好了闹钟,最终如愿抢到了心仪已久的课程。
99年出生的乐悠用“心惊胆战”来形容这次抢课过程,和其他两个小伙伴相约报名,最终有一位没能选上。她同样没有舞蹈基础,但深受Kpop文化影响,“它更大众化,融合了很多舞蹈元素,歌曲大多节奏清晰,容易培养韵律和动感,还能学习女团成员的表情管理。”在第一堂课上,她学了肩膀、胯、臀等身体部位的动作运用后,自觉并不算太灵活,并且只有20多秒的副歌部分,甚至是0.8倍速播放的,不过顺利完成已经非常满足,下课回家后还在跟朋友回忆课上动作。
乐悠告诉记者,由于上课前临时离开了教室,再回来时前排已经没有空位,只能站在最后排,但让她感动的是课程进行过半时,老师让大家换换位置,让后面的学员也有机会站在前面,“虽然我有些‘社恐’,但真的是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老师的鼓励式教学方法让大家更自信了,相信自己就是最漂亮的。”
在阿卡贝拉的课堂上,老师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员。
5秒抢空舞蹈课让年轻人更亲近社区
Kpop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在热爱流行文化的年轻人中间风靡。“Kpop的舞蹈表演充满活力和创意,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提升协调性和节奏感,只要愿意,哪里都可以是舞台。”95后授课老师丁怡有着十年教学舞蹈经验,在她看来,代表着流行音乐文化的Kpop用热辣的舞蹈大胆地表现自己,不仅在舞台上闪耀,更可以和小伙伴在落日夕阳下随意舞动,无异是热情和自由的。丁怡表示,去年的老学员进步非常大,而今年的新学员虽然很多没接触过舞蹈,但一起努力学习的课堂氛围非常好。
她表示,Kpop之所以这么火爆,也是出自偶像团体成员的认真和热血,无论暴雨还是酷寒等恶劣天气,都会准时现身舞台完美呈现作品,“这种精神很受年轻人追捧,如今随着随机舞蹈的大量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无论大家舞技如何,都可享有平等和欢乐。大家要无惧外人看法,做最真实的自己。”
女团Kpop课程前身是去年秋季班的女团爵士舞课程,同样是由丁怡担任授课老师,课程聚焦当下青年女性的兴趣热点,凭借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及收获丰硕的课堂体验,受到了学员的一致好评。在漕河泾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夜校教学点,除了5秒抢空的女团Kpop,另有瑜伽基础课、动感尊巴舞、爵士基础课同样十分抢手。
漕河泾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夜校项目运营负责人倪文婷介绍,2022年,该夜校点位的健身类课程只有初级瑜伽,2023年引入舞蹈类课程后发现在青年间反响热烈。她表示,开设这些充满活力的课程,一方面是希望照顾和吸引年轻人,“我们开展的日常活动主要受众群体是亲子家庭和老年人,希望通过市民艺术夜校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参与社区活动。”与此同时,另一方面体现在漕河泾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近年来积极共享和整合文化和体育条线资源,“我们因此结合时下年轻人对于健身、舞蹈等自我提升需求的不断增长,开设健身和舞蹈类课程,让全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家门口的社区文化大餐。”
青年报·青春上海 杨颖 记者 丁文佳 实习生 蒋佳依/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