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相约繁花,一场春日的“精神内补”
2024-04-22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这个春天我旅游只做三件事,看花、拍花、跟花合影。”随着2024年上海第17届国际花展的开幕,徐汇滨江到处是赏花打卡的年轻人。这场“全城花事”也让不少外地游客与春天撞个满怀。

过去,各大花展上常见阿姨们手持丝巾与花朵不亦乐乎地合影留念。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赏花的行列,把赏花季“玩出了花”。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3月以来,“国风赏花”“地铁赏花”等新玩法热度攀升,相关笔记数环比增幅均超过350%,#自是国风赏花第一流#等笔记话题围观人次达千万级。地铁车厢、公交车站、动物园等都是当下年轻人的赏花“小众点位”。

千百年来,中国人自有一派独特的赏花习俗和文化。而今“血脉觉醒”的年轻人,热衷穿着古装华服,在花海中穿梭演绎古乐之韵,领略戏曲之美,品味清茶之香,颂扬诗词之雅,展示书法之韵,将古老传统与现代风尚融为一体,彰显文化之魅力。“在洛阳,每朵牡丹旁都躺满了贵妃”——新中式热潮下,身着汉服的年轻姑娘或倚花而卧,或轻抚花瓣。这些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不仅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牡丹花的魅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年轻人乐于为别具一格的赏花之旅打卡、付费,展现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追求和认同。

赏花热也折射出了人们从被动“精神内耗”的状态到主动“精神内补”的诉求。正如近期受到热议的“公园20分钟理论”,就是年轻人在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中,寻觅自然之美的努力。你或许有过这种感觉,可能只是无意之中路过的一个地方,也可能是在某个加班归来的通勤路边,你看到春日路边的一棵树或是一朵花、一个小造景,喜欢上了,记住了。在这座水泥森林里,就多了一个淡淡的朋友。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一直有脉脉不得语的景致在安慰你、治愈你。在春日出行,更像是和它们打个招呼:新的一年,请多多指教。

“赏花经济”的蓬勃兴起,既承载着人们对“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又昭示着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景。在不少地方,赏花经济已经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途径。然而,花期的短暂性使得“赏花季”具备特殊的时效性。因此,如何有效延长“花期”,避免如昙花一现般的短暂辉煌,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了“良辰美景”,我们也更期待有“赏心乐事”,例如国风集市、主题演出……把流量转化为稳定的“留量”,从而为地方经济的持续繁荣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周晓 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