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AI赋能教育
2024-04-23 专题

青年报记者 徐红清 丁文佳/文 受访者/图

当越来越多的学校将人工智能列入校本课程后,大家的关注点自然落在学生的受益上。而深究其背后,也不难发现为了组建人工智能教研队伍的教师的突破与创新,他们不断接受着教学质量的挑战。今年入选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将人工智能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师专业培训科目中,规范的培训促进理念转变,课堂的实践促进能力养成,变革的尝试促进质量提升。

  越来越多的AI系统出现在课堂  

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自2017年成立以来,科技特色逐步突显。学校借助中国科学院良好的发展平台,打造科技研学课程,依托相关信息化设备,让教育人工智能化走进课堂。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王亮介绍,学校以3-Step教师培养路径为抓手,推进数字化教学形成常态模式。提高教师水平和素养的同时,也让老师始终保持探索新技术的动力和热情。学校发展处主任单铭明介绍,学校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初中学校教育方式研究》课题为引领,一方面提供各类专题培训,比如阅卷系统、希沃系统、微课制作系统等,增强教师应用各类软件系统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实践开展创新工作、参加各类教学业务赛事。

AI赋能教育教学,物理老师杨荣教学现场。

在去年的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学校的物理教师杨荣用一套“智慧笔”电脑系统赋能物理教学课堂获得了二等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学生用智慧笔系统输入自己的想法观点,老师便可以实时收集、汇总全体学生的课堂反馈,并实时进行比对、提取、捕捉和展示学生观点和想法。杨荣在介绍应用场景时表示,这套AI系统兼顾了全面性和实时互动性。学生的观点被及时关注和分享,对学生是一种正向激励,更重要的是,有助于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进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像这样的人工智能这样的数字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组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了智慧笔、讯飞语记、DIS数字化实验系统等技术,实现一对多、多对多的课堂互动。”

英语教研组长徐悦运用“英语AI听说课堂”,把AI技术贯穿课堂教学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不仅增强了课堂活动的互动体验,而且运用大数据收集有效信息,为更精准的教学决策、调整教学策略、判断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提供数据支持。以一堂英语听说教学课为例,课前,徐老师通过英语AI听说课堂平台推送与本课主题相关的配音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配音模仿、提交并生成即时数据。课堂上,老师从AI听说平台授课包中找到对应活动并发布,学生使用答题器完成提交后,学习成果立即被赋分评价,并在班级大屏中呈现。课后,老师根据课堂数据生成,依此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练习材料,让整个教学流程更为紧凑有效。

AI赋能教育教学,英语老师徐悦教学现场。

  AI教学成果不断延伸至课堂外  

赛车和健身,是中科院上海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的两门体育必修课。在学校赛车模拟驾驶室、体育馆、二楼阳台开放式体育空间,处处透露出“AI+体育”的科技气息。体育老师郭俊杰介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了一套“北极贝”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记录下学生运动过程,形成精准的数据汇总和分析,形成动作规范性相关的意见,对体育老师设计教案具有更针对性的参考。

“AI+体育”智能系统的场景不仅应用在了课堂,寒假期间,学校首次采用线上形式进行寒假体育作业。老师朱炜迪介绍,老师通过系统设计运动种类、强度、时间,排行榜等。学生在寒假中上传运动视频进行打卡。智能系统能有效反馈动作标准程度,动态排行榜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锻炼热情,也让老师更好地监控到每个学生的运动效果。

副校长王亮介绍,目前,学校正在探索“循证式教研”系统,以教学全景实录,作为教研活动依据,打破过去教研活动需要固定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随时提取教学视频片段,进行研讨、回顾、分析交流。未来,学校将从“云作业系统”“备课系统”“授课系统”三个纬度,进一步打造这套“循证式教研”系统,让AI更好地赋能教师成长、赋能教学课堂,最终赋能学生成长。

学生的成长也在AI教学过程中有目共睹。七年级的刘钦诺作为班级的信息委员,协助老师为同学们辅导讲解计算机编程知识和代码,还创立计算机编程社团,帮大家更好地掌握编程知识及实操结合。有意思的是,在他的人工智能作品中,都生动地与生活紧密结合。六年级时,他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编程作品“英语查词王”程序,帮助同学们掌握英语知识。去年十月初,他代表学校参加了2023年嘉定区学生劳动教育嘉年华,回来时老师送了他一株草莓苗,后来为了挽救几近枯萎的草莓苗,他编程制作了一套可以根据土壤湿度自动浇水的“智慧生态园系统”,去年底长出了大草莓。

“通过AI技术处理过的视频画面感更加丰富,更具有科技色彩。”八年级的朱启睿在四年前就开始学习摄影及视频剪辑,在视频后期制作处理的深入学习中,他也因此接触了人工智能。去年,他在学校的AIGC活动中担任了导演及视频后期制作,“学校的实物取景经过AI技术处理,让我们的校园更有了科技感和未来感,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青年报记者 徐红清 丁文佳/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