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有4000万女性科研人员,屠呦呦、王亚平寄语她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科技创新的接力棒,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不断探索充满魅力的科技前沿,为推动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这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向2024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发来的一封信,与这封信同时来到这一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平行论坛现场的,还有特级航天员王亚平。
一段回忆 时代给了女性更多追梦机会
王亚平参与圆桌会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刚刚带着三位航天员成功飞上太空,4月27日,王亚平亮相中关村论坛时,笑着说自己当时也很激动,还伴随着紧张。“我自己飞的时候不紧张,每次看到战友飞都很紧张,会默默地祝福。”
作为一位“上过天”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也以自己的经历鼓励现场的女性科研人员们。“我在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有正向力量的支撑。”她这样表示。
这些力量中,有来自团队和家庭的。王亚平说,航天员每一次成功飞行的背后,都有无数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们的奉献。而成为航天员近15年时间,也少不了家人全心全意的支持和陪伴。“所以我要感谢他们。”
支撑她的力量中,梦想同样很重要。王亚平出生在小山村里,小时候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够变成一只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我们家有100多棵樱桃树,我特别喜欢爬到最高的那棵树上去仰望星空。当时我爸说,你咋不上天呢?虽然是玩笑话,却的确成为了我的梦想,我想飞到山外,飞向更广阔的世界。”
而当上了航天员,最重要的是来自时代的力量。“很幸运我们能够赶上新时代。”王亚平说。“我想是我们整个发展的好时代、好平台、好机遇,给了我一次又一次机会,让我有机会去实现梦想,甚至是超越了梦想。”
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让中国航天飞跃前行,才让她能有幸参与到中国空间站建设中,成为我们国家首位进驻空间站、首位出舱活动的女宇航员。目前我国空间站进入到应用的发展阶段,载人登月计划也在稳步推进,身处这样跨越大发展的新时代,她表示,未来包括女性在内的航天员们也将有更多追梦圆梦的机会。
一封来信 希望更多女性为科技贡献“她”力量
屠呦呦来信
王亚平的分享得到了台下热烈的掌声,而来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青蒿素之母”屠呦呦的一封来信,则点燃了更多“她”梦想。
她在这封《致青年女科技工作者的一封信》中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关键变量,作为一名女科技工作者,她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科技创新实践,扎根基础研究、潜心技术攻关,创造出一大批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为全球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了“她”力量。
她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过科技创新的接力棒,热爱科学、投身科学,不断探索充满魅力的科技前沿,为推动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懈努力。”她这样寄语青年女科技工作者们。
据统计,目前中国女性科研人员4000万人,占比超过45%。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女性项目负责人有6000多人。她们撑起了科技创新事业的半边天。
丘成桐
菲尔兹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丘成桐在现场就表示,自己有好几位很钦佩的女数学家,她们才华横溢,巾帼不让须眉。虽然在大学当数学教授的还是以男性为主,但很多一流大学都在致力改变这一现象。“我们清华大学数学中心就有十多位女教授。”
丘成桐表示,女学生读科学的也越来越多。“过去几十年的数学,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重重突破,使我们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处理大量数据;而生命科学、医药学等和人身息息相关领域,亦处于突破的前夕。在我国,随着男女平等的看法和政策在科学界深入人心,我相信将来有更多的女性加入科学工作者的行列。”
一个故事 需要不因性别的平等对待
丘成桐也透露,他个人培养过七十多个数学博士生,“但很惭愧只有八个女学生。我的志愿是培养10个女博士生,现在还差2个。”
“科学最前沿的研究,不是温室中培养出来的,往往是经过艰苦奋斗得出来的。我们必须建立一个体系,让女科学家在完成她们一流的工作时,她们感觉到她们得到的尊重不是因为性別,而是因为她们在科研上努力耕耘得出来的结果。”
丘成桐说了个故事,199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日本召开,大会邀请了几何学大师乌伦贝克做一小时演讲,这是继1932年诺特之后,第二位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中被邀请做一小时演讲的女数学家。“但是乌伦贝克打电话给我,她表示担忧,认为她被邀请是因为她是女性,她不想去参加会议。我花了不少工夫说服她,让她相信被邀请的原因是她杰出的成就,和性別无关。”丘成桐说。
王志珍
这个故事也让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颇为感慨:“我们在国内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也非常强调女性需要的是在同等条件下受到平等的对待。”
“像家庭和工作的合理安排和科学平衡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应当是由全家,而绝对不应该只是由女性来解决。”王志珍表示,希望女性能以阳光的心态、健壮的体魄,科学的生活方式,为追求自己的热爱兴趣和理想坚持奋斗,同时得到家庭每一个成员的温馨支持。
“如果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这一代人是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声中向前冲出去的。那么今天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向当代年轻人吹响了新的号角,女性科技工作者和女学生们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前途,更加明确的奋斗目标,应该且可以在新时期为国家的发展立下新功。”王志珍这样告诉现场的年轻人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