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舰”,西施故里走出个海上“花木兰”
2024-04-30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90后女船长詹春珮最近有点忙,今年三十而立的她刚刚荣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24“最美职工”。

巡东海、穿南海、越赤道……她驾驶海事旗舰,常年参与东海巡航执法、南海岛礁建设航海保障、领海海域巡航等重大任务,航迹年均可绕地球一圈。她开展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重大护航,出色完成“桑吉”轮碰撞燃爆处置等国家重大海上救助20余起。

现任浦东海事局海区海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的詹春珮既是中国第一艘兼具海事监管和救助功能的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1”轮船长,也是中国第一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曾被称为海上“花木兰”。

曾参与马航搜救,在重大事件中淬炼成长

出生在浙江诸暨的江南姑娘詹春珮,大学如愿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航海专业。2013年8月入职上海海事局后,她成为闯入航海领域的为数不多的女船员。

大学期间,她和2个班的8名女生首次登船。老师开玩笑地说,你们8个女生有1个晕船概率已经很高了,结果众人中只有1人不晕船。顶着5级风浪,大家一个个脸色煞白,有时候开会时,突然就有人连冲带跑奔向厕所。

呕吐是当船员要过的第一道关卡。从反应剧烈到逐渐耐受,詹春珮适应得很快。上船出海、当船员是她向往的工作。

“马航搜救任务需要候补人员,你去不去?”“去!”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我国先后出动了8艘舰船5架直升机参与搜救,“海巡01”轮是中方舰队的指挥船,整个搜救周期历时216天、航程2万余海里。初出茅庐的詹春珮也加入了南印度洋失联客机的搜寻任务中,在海上工作了近2个月。

搜索区域处于印度洋的咆哮西风带,常年风急浪高,詹春珮饱受晕船困扰,第一天就吐了八九次。作为船上唯一的女见习三副,她却谢绝了特殊照顾。甚至还跑到最摇晃的驾驶台“以晕治晕”,以最快速度适应恶劣海况。她每天坚持完成8小时航行值班任务,还协助开展搜救协调,与中外各方沟通联络。

都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从三副到船长,詹春珮用了10年时间。没有人想到她在船上一待就是10年。

“海上搜救是时间与生命的赛跑,搜救的困难有时候不见得是狂风恶浪,而是要不断地在绝境中寻找希望。”2015年的一次渔船救援,詹春珮作为三副在驾驶台协助船长操纵船舶,也直击了这场曲折的救援行动。

“当时已经是11月份的寒冷天气,我们面对的是一艘已经翻扣36小时的渔船。在水里浸泡多时,船上人员大概率会失温。海上不比陆地,生命探测仪作用不大,搜救队员只能通过敲击、探测等原始方式寻找生命迹象。”詹春珮回忆说,第一批专业人员上船后没发现生还人员。考虑到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第二批队员不放心,决定再试试。失事船只的浮力说没就没,有位船员冒着生命危险反复敲击,竟然发现还有一名幸存者,立即协调潜水员开展营救,将其一把拽出了船舱。“我们原以为他有一种死里逃生的庆幸感,没想到这件事对他的心理伤害很大,拒绝沟通。我作为女性船员,给了船长一些不一样的参考意见。对后续救助人员的心理康复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面对随时可能燃爆的“火船”,成功阻断次生灾害

10年来,詹春珮与“海巡01”轮团队航迹遍布东海海域、南海诸礁,甚至遥远的南印度洋,年均航程可绕地球一圈。她共参与南海专项巡航9次、东海海域日常巡航122次、执行“护航长江口”等各类专项执法100余次。开展东海海上风电场建设、海工平台出口、C919大飞机试飞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专项巡航护航,守护我国海运大通道安畅清洁,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交通强国建设贡献着海事巾帼力量。

2015年起,“海巡01”轮开始赴南海执行岛礁建设航海保障任务,詹春珮面对南海高温高盐高湿、潮流复杂及礁区水深变化剧烈等风险因素,和同事们摸清水域通航环境,精心设计航路,配合岛礁灯塔建设并进行AIS、北斗导航等信号测试,为中外船舶提供优质的导航服务,让南海航行自由成为现实。2023年11月23日,詹春珮圆满完成新一轮南海巡航专项任务,永兴岛……足迹遍布南海岛礁,以实际行动硬核维护国家主权。

2018年的世界救助史上,刻下了中国人的名字。当年1月6日,满载11万吨凝析油的“桑吉”轮在东海发生碰撞后燃爆。休假中的詹春珮接到指令,火速起航赶赴事发水域。凝析油在海上运输中泄漏燃爆属于世界首次,应急救助无经验可循。现场火光冲天,难船随时燃爆,空气中毒烟弥漫,而70多海里外就是东海油气田。

彼时已经有专家预言这次灾害会让东海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也许是“绝不能引起次生灾害”的信念支撑着她,在熊熊烈火前,她来不及害怕,而是在船长的指导下火线穿行、抵近难船。

彼时的“海巡01”轮距离难船仅0.2海里(约400米)不到,如果难船突然燃爆,搜救船就在其爆炸范围内。可以说所有搜救人员都冒着生命危险开展行动。8级以上的风浪,难闻的有毒气体,让人头疼、眼睛疼,浑身不适。

“船上灭火比陆地难度更高。但凡有点空隙,就会死灰复燃。难船大面积燃爆起火,引起一片火海,难船附近最多有7个水龙卷。1月份的极寒天气,我们穿着短袖都觉得炙热无比。”回忆这次行动,时隔多年詹春珮仍心有余悸。“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真的没时间多想。”

千钧一发之际,她协助船长合理制定救助方案,协调中日韩应急处置力量,先后指挥38个救助单元开展救援工作,为登上遇险船舶搜寻失联船员和船舶“黑匣子”创造了条件,展现出卓越的业务素质。

历经117天,“桑吉”轮燃爆事故被稳妥处置,打破了西方专家对东海将发生前所未有生态灾难的建模预测,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水上治理能力。

面对“幽灵船”勇敢亮剑执法

2019年6月10日下午,詹春珮像往常一样在长江入海口执行任务,这里日均船舶流量约3500艘次,是数十条国际国内航线交汇的“咽喉要道”,也是全球管理难度最大的水域之一。她发现海面上有一艘关闭了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幽灵船”,并且对检查要求拒不回应,甚至在进口航道上逆行逃窜,严重威胁水上“大动脉”安全。

詹春珮一边紧咬“幽灵船”,一边避让其他船舶。“幽灵船”铤而走险,竟朝“海巡01”轮撞了过来,“海巡01”轮利用左满舵拼命甩尾减少撞击力。夜色渐浓,“幽灵船”关闭灯光企图隐蔽逃逸,而詹春珮通过船舶光电取证系统,对其锁定、跟踪、录像,在多方力量的配合下,“幽灵船”被成功拦截。

截至2023年3月,在“护航长江口”专项行动中,詹春珮共驻守前沿244天,遏制了船舶违法态势,助力营造一流的航运营商环境。

乘着国产大型邮轮开启国际新征程的浪潮,詹春珮带领团队乘势而上。2024年1月1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开启商业首航,这也是詹春珮和“海巡01”轮的新年首航保障任务。

她带头创新“一点一线一圈”护航模式,对黄浦江出口上行船舶点对点提醒,有效疏导船舶流,预先让清邮轮航线。建立协作工作线,与上海海事局两级指挥中心制定立体护航方案,全面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专设电子警戒圈,充分利用雷达、AIS、电子海图等设备,全过程跟踪邮轮离港动态。

从小心翼翼到业内标杆

“船长的驾驶技术比一般船员要好很多吗?”对这个问题,詹春珮的解释是肯定的:海上遇到应急情况较多,有时通航条件不好,开着开着就进入雾区。通航情况复杂的海域需要船长亲自掌舵或者坐镇。按照惯例,船舶靠离泊都需要船长来。“所谓靠离泊相当于汽车的倒车入库。想象你要驾驶的是一艘120多米的家伙,站在驾驶台都看不到船尾。作为船长需要协调各路人马保证安全靠岸。还要综合气象等大量信息。”

十年来,詹春珮从一名晕船的新手成长为我国第一个远洋公务船女性船长,个中艰辛不为外人道。作为船长,她需要熟悉掌握导助航设备、通信设备等12类206个仪器设备的应用,学习《长江口深水航道通航安全管理办法》等17项通航管理规定,钻研外界因素对船舶操纵的影响、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操船等船舶操纵技术,无数次在模拟器上操练,直到驾轻就熟。

从第一次操纵船舶转向时的“小心翼翼”,到第一次夜间穿行渔船满布渔区时的“提心吊胆”,再到第一次值零到四点班头时的“日夜颠倒”,从三副到二副到大副到船长,詹春珮每一步都走得很稳。这些年,她出色完成重大海上应急救助20余起,成为业内标杆。

领衔创新,唱响强国建设“好声音”

在詹春珮看来,“海巡01”轮既是一个执法大队,也是一个党支部、一个职工小家,更是一块移动的国土。于是,以她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创立了,还设立了海事、海洋和航海文化传播平台,在世界擦亮中国海事旗舰名片。

她领衔开展6项课题研究研发,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中远海监管效能提级,提高我国海上搜救技战水平,聚力打造海上监管中国方案。紧盯中远海监管“卡脖子”难题,带领团队开发基于AMRD和北斗通信技术的海上落水人员漂流标,提高搜救成功率。研究渔网自动语音播报系统,提供防范商渔船碰撞中国模式,推动成果转化为国际公约提案。创新探索电子围栏在海上搜救中的应用。聚焦无人机海上搜寻及远程医疗,完善海上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增强邮轮产业安全韧性。

2024年2月,她又带领团队与同济医院推进“序贯医疗”建设项目,联手打造海陆一体化的创伤急救体系,为水上安全应急救助铺设“快车道”。

她还入选上海市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制作《逐梦深蓝的十年》《向海,向未来》等专题课件,走进社区、校园,讲述强国故事。

她所在的团队与18家单位结对合作,宣教超2万人次。她定期组织公众开放日,精心推出“航海职业体验”活动,进行“移动的国土”宣讲,将“海巡01”轮打造成上海市唯一的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詹春珮获评全国十大海洋人物。2023年,“海巡01”轮被正式命名为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

“现在的年轻人心目中的航海人物无非就是加勒比海盗、海贼王等,对真实的航海缺乏了解。我希望告诉他们航海的现状,让他们沉浸式体验船舶文化。”詹春珮告诉记者,好几次参加他们活动的家长临走时特地过来和她说,“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