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外国音乐家在上海,城市与他们彼此成就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是一座诞生优秀音乐的城市。这背后是其包容、自由和融合的气质在发挥作用。上个世纪,四位外国音乐家与上海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五一”小长假到来之际,行知读书会邀请到古典音乐编导毕祎与古典音乐爱好者许慎作客,与读者分享意大利人富华、俄国人阿甫夏洛穆夫、德国人卫登堡、奥地利人阿德勒,四位音乐家在上海的音乐人生。
根据毕祎和许慎的研究,四位音乐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虽然他们都是外国人,却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音乐事业。1921年,年仅21岁的富华是从名校毕业的、欧洲小提琴界的新星,他接受学长梅百器在欧洲的招募,来到上海,直接进入了工部局乐队担任小提琴首席。
此时,出生于尼古拉耶夫斯克的俄国音乐家阿甫夏洛穆夫,已在中国生活多年。在上海,他既在国立音乐学院教书,又是百代音乐公司的乐队指挥、音乐编辑,同时,他还担任工部局图书馆馆长。卫登堡与阿德勒此时还在欧洲,但已是成名的音乐家。
富华和梅百器两个人一拍即可,一起为振兴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前身)而努力。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认为,乐队要想繁荣必,那必须向中国人敞开大门。这里的中国人不仅指音乐会的听众,也包括乐队的演奏员。他们为西洋音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听众的培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战爆发,阿甫夏洛穆夫丢掉了图书馆馆长的工作。留在上海的他不仅继续从事古典音乐的工作,还与梅兰芳、周信芳两人一起探索,如何改革中国京剧音乐形式。1948年,阿甫夏洛穆夫带着自己的作品《孟姜女》前往美国接洽演出工作,却不幸滞留,由于历史原因,再未能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的中国。
这个时候,卫登堡与阿德勒因战乱逃至上海。来到上海的阿德勒,一开始只在音乐家常去的咖啡店里演奏,为富华所赏识,因而进入了工部局乐队。1947年,阿德勒回到了奥地利,进入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工作。卫登堡在上海一直以教授私人学生音乐为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受聘成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继续培养音乐人才,直至1952年因病于上海离世。
富华于1953年前往香港,在香港组建了香港的管弦乐团。他在香港生活了29年,在这期间,他获得了两枚意大利政府勋章以表彰其在中国开展音乐教育所获得的成就。在香港的岁月里,他始终思念着上海的学生们。
毕祎和许慎认为,这些音乐家在上海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绝不是偶然,在困难时期,这些音乐家们来到了上海,上海接纳了他们,他们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了这座城市。源于工部局乐团的上海交响乐团已成为世界著名乐团。他们与上海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如今,上海市民对于音乐的喜爱的传承,或许正是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