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班现场,探索运送嫦娥六号的“胖五”总装“奥秘”
2024-05-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范文超 王志国 

2024年5月3日17时27分,被称之为“胖五”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文昌发射场成功地将嫦娥六号送入了地月转移轨道。在“胖五”助推模块总装现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不断提升流程化总装工艺、智能化滚动装配、数字化质量管控,具备了每年5发(20个助推模块)的总装能力。今天,让我们在八院149厂“胖五”助推模块总装团队的带领下,探班总装现场,探索火箭总装的“奥秘”。

  ◇  一条“纽带”,优化流程化总装工艺  ◇  

2024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有望再创新高,逐步进入了常态化高密度发射的新阶段,发射频次已从“快车道”向“高速车道”驶入。为此,149厂聚焦核心专业发展,围绕总装现场,结合自身产品特点,优化总装工艺,形成以“型号任务”为需求的流程化总装工艺。

走进洁净的总装总测厂房,一排四个助推模块整整齐齐地停放在一起。它们或是在装配导管;或是在敷设电缆;或是在安装传感器;或是在综合测试……在一旁的“95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模块总装工艺员乔伟介绍:“总装工艺就好比一条‘纽带’,连接了设计文件和现场总装,做到了三维设计图和产品‘copy不走样’。”

为了进一步优化总装流程,149厂持续推进模式转型,坚持型号项目管理为主轴、平台管理统筹并重的原则,由平台定规范、抓监督,由型号提需求、严执行,集中精力推进型号任务完成。在此期间,乔伟把深入总装一线作为每日的必修课,不是在用数字化平台查询图纸和声像记录,就是在和总装人员讨论总装细节。

在梳理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时,作为担任过多个型号总装工艺的乔伟,正将25次的总装和20次的试验任务所形成的总装薄弱环节、对外接口等事项逐一进行融合,把原来单一型号的统型工作,扩展到多个型号统型工作中,从而通过对各型号总装、发射场研制流程各环节开展分析,做到了“取消非必要、合并同质化、简化冗余项、重排工序流”的流程适应性优化,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体系。

    一条“产线”,实现智能化滚动装配  ◇  

在总装厂房里,智能化的装备正改变着大型航天器装备领域的生产模式。一条以打造精益、高效、智能的航天数字化柔性脉动总装生产线悄然出现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模块的生产现场。

149厂“95后”的总装操作陈云轩正使用手持遥控设备来控制滚动装配装置转动箭体。随着装备的缓慢运作,他所需的总装位置转动到了“触手可及”的高度。在新装备的“助力”下,总装操作人员可以让运载火箭姿态进行6个自由度的调整,打破了原有场地和停放工位总装的瓶颈,大幅度提升了装配效率、装配空间利用率和作业安全性逐步形成了模块化总装模式。

“在装备使用前,我必须要等到导管总装、气密检查后,才能轮到我。”陈云轩回忆道,“现在,我可以根据火箭基准停放的位置,相适应得安装单机。”模块化的总装模式将同一专业或类似专业划分在同一工位模块内,实行交叉作业或者部分交叉作业,达到了总装过程中的产能平衡,形成了“一条产线、四个工位、三个单元、两助推并行”的生产模式。

目前,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助推模块为例,产线已经兼顾了物流、人流的高效率生产需求,达到了总装过程中的产能平衡,实现了批量、高效、精益、低成本制造,让整个总装流程“活”了起来。

  ◇  一份“数据”,把控数字化质量关卡  ◇  

在新装备研制的同时,数据驱动成为了发展的核心,如何让团队放下繁琐的事务性的“包袱”,成为了149厂在探索改革道路上的第一道坎。每一个做型号的航天人都明白,产品质量是产品生命的所在,其中产品的质量数据包是验证每个环节产品质量的原始记录和佐证。

拥有12年检验经验的90后检验员沈阳是从零件检验逐步做到了总装检验,他说道:“火箭的生产和总装过程中,数据量十分大。以前,一份出厂生产质量报告80%以上的工作都在查找相关数据记录,时效性较差。现在型号研制过程中,我们可以在线查看数据并确认正确性,做到了实时把控生产质量。”

为此,149厂聚焦航天质量的数据供给与关联分析能力,建立“要求端-执行端-采集端-输出端”的质量数据“流转链”,结合终端MES系统,优化外配套数据录入、附件上传、声像记录上传,从而将原本多页的表格化工艺记录“搬”到了终端系统上,消除了繁琐的质量数据整理流程,打破了技术、计划、制造、质量等环节的信息孤岛,实现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

如此一来,沈阳可以通过信息采集系统能将所有需要拍摄、试验数据通过“一站式”录入系统彻底解决数据整理的难题。同时,在需要查询时,他只需轻轻一点便可实现质量数据的在线“一键生成”,使得总装质量数据传递更加畅通。

后续,149厂将进一步加强“数字航天”建设,推动科研生产数字化转型,以统一的数据标准贯彻在科研生产环节中,切实做到数字化技术与科研生产全生命周期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赋能航天型号产品科研生产模式转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通讯员 范文超 王志国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