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2024-05-04 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如何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青少年在浸润式体验和学习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作为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有很多扎实的努力,织就了普及、传承、创新、互鉴的立体化网络,让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养成昂扬向上的新时代精神风貌。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浸润式体验

线上线下结合普及优秀传统文化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一个讲诗词的合集,复旦大学骆玉明的《古典诗词鉴赏》,有58.7万的点击量,在另一个合集中,北师大教授孟琢的《论语》精读公开课,点击量则是36.3万……如今的年轻人,成为网上学习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我在B站看古诗词、四书五经的公开课,纯粹是意外。”90后喻女士是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平时工作有指标,压力挺大,几年前刚工作的时候,下班后她一度会看B站的各种动漫视频放松,结果无意中看到一堂讲《大学》的公开课,“以前读书时意识不到古典文学的美,觉得古文总是要‘背诵’很头疼,但现在一下子就入迷了,觉得中华传统文化真的是灿烂。现在,我女儿刚上一年级,背过一些古诗,我也会有意识地选一些普及类的公开课,陪她一起看,她很多听不懂,但我边听边给她再讲讲,她也渐渐产生了兴趣。”

喻女士给孩子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非常多元,除了线上,线下的普及渠道更多。在上海,由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与思南公馆合力打造的“思南赏艺会”这一新颖的上海城市文化公益平台,从2018年起每年定期与观众见面,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当代观众新兴的审美文化需求相结合,赋予了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气息。这个平台上,文化名家和演艺名家汇集,在B站备受年轻人追捧的复旦名师骆玉明,就曾在第五届赏艺会首场演出中,以“中国式诗意人生”为名,带领观众徜徉于中国古诗词与古代文学经典的海洋。

当琴棋书画中的国乐和文学相伴,中国人的诗意生活哲学扑面而来。有观众就表示:“小朋友觉得很有意思,每次都会带他来欣赏,不仅有精彩的音乐演奏,许多艺术家也会将文化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学了不少知识,也希望孩子能够从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思南赏艺会”这样的平台,因为名家荟萃,预约名额要靠拼手速,但对全上海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也同样有机会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由团市委牵头主办的爱心暑托班、爱心寒托班,除了帮家长“看孩子”,还会将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体验课程融入其中。

像今年的爱心寒托班,团上海市委和各区各街镇联手,让传统文化走进办班点,听非遗传人讲述民俗故事,让小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在浦东高桥镇,“高小桥”国风艺趣系列活动首次推出,龙身蛇形太极拳、十二生肖泥塑、制作新年龙灯、非遗高桥松饼……孩子们每天都能体验一种传统文化;在普陀区的万里街道,孩子们能够亲手体验皮影戏表演,一段孙悟空与猪八戒的“打戏”让大家觉得书上学的《西游记》,全都“活”了过来。此外他们还能体验京剧脸谱绘制、写春联福字等。

在普陀区的万里街道的爱心寒托班,孩子们体验皮影戏。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被传统文化浸润的青少年,在长大之后,也主动加入全市普及传统优秀文化的行列中来。去年的爱心暑托班,当时刚刚高三毕业的学生胡闻谅吸引了不少媒体关注,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他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暑托班的“授课”当中,为一群小朋友主讲《诗词中寻花》,教孩子们国画的基础技法和笔触。因为自己也还是个孩子,他非常了解孩子们的兴趣点和诉求,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他说“用画画的方式普及古诗词比课堂上听讲解生动多了”。

应用中传承

增强青少年传统文化自豪感

普及,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让青少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向奔赴”,才能更好地理解民族精神,将民族文化自信融入血液。书面的学习和了解,只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第一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下的日常生活,学以致用,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绵延下去,形成中华民族斩不断的坚韧文脉,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永不枯竭的精神支撑。

作为中国纪录片重镇,上海曾拍过一部很有文化价值的纪录片《江海遗珍·长江口二号》,这是聚焦2022年3月正式启动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与保护工程的一部作品,该工程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极大的水下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对于深化上海地域文明历史研究,更好探寻“上海之根”,更好回答“何以上海”,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摄制团队在“长江口二号”打捞现场拍摄。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但这项工程的价值,是否只能给造船史、科技史、港口史、海交史、陶瓷史、经济史、工程学等众多的课题组留下一些外人难以看懂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不是项目的初衷,也不是纪录片制作的初衷。科学团队和纪录片团队共同探讨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让这些传统文化和当下的生活发生关联。

摄制组在形式上做了尝试。一方面是文案的撰写,不仅注重科普,还重视联系当下。同时,纪录片邀请了上海籍配音演员林栋甫担任纪录片的故事讲述人,他用一个老上海市民的口吻将“长江口二号”的故事娓娓道来。他极具辨识度的声音,与这艘古船及上海城市的故事,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连接,也唤醒了不少人关于上海的城市记忆。

摄制团队在“长江口二号”打捞现场拍摄。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此外,除了在水上作业“第一现场”的全程跟拍,纪录片还将故事线延伸到了古船迁移进入船坞后的保护与考古过程,上海老船厂工业遗产的往事与长江口二号古船安家的新故事结合在了一起。未来,一座古船博物馆将在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一号船坞建成,并对所有市民开放。这是上海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也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有益尝试。

针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纪录片团队还在创制过程中携手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打捞局等七家单位共同主办了“江海撷珍——长江口二号科学考古进行时”展览、“水下考古·纪录拍摄”研学半日营等活动,考古发现成为了城市大美育的参与者。

让传统文化走进当下的生活,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承。

在应用中传承的理念,如今已经成为了文化从业者们的共识。《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在这部“上海出品”的大热考古纪录片中,和主创团队做了历史复原性拍摄,即让纪录片团队和影视化团队同步进行,比如要拍良渚玉琮就复原良渚玉琮,这样的艺术品在当下社会同样大受欢迎。干超说,他们的理念,也同样是让历史和当下产生某种关联,让年轻人在对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有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后,更愿意身体力行,把传统文化带向未来。

创新中发展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走向未来

未来已来。AI在全球掀起的风暴,让人感叹科技之迅猛,也让不少人担忧,传承传统文化,是不是因循守旧,沉迷过去?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创新,也是当下这个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奔涌向前的动力。包括共青团组织和教育界、文化界在内的上海全市上下,都已经形成了共识,开始了诸多与当下科技相结合的尝试,只为让更多的青少年能感受到文化之精髓。

上海音乐厅刚刚落幕的“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就是这样一种尝试。像它对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典型——评弹的创新表达,就让人印象深刻。

舞台上,观众熟悉的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携手高科技的“机械臂歌手”,呈现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漫歌行——AI叙事音乐会”。音乐会以现代电子音乐为载体,以评弹表演者为讲述人,百年前上海滩红极一时的女歌手“艾莉”保留的上海音乐记忆,在机械臂中醒来,以“AI数字灵魂”的状态复活,与评弹歌者相遇,由此展开了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评弹和机械臂音乐会《漫歌行》。 受访者供图

这是一次实验性演出,评弹艺术家、音乐人、新媒体设计师、算法专家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数十位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们一起投入完成了这次深度共创,最终通过AI编创音乐+机械臂表演+评弹艺术家完整呈现。

这样让观众大呼新鲜和过瘾的创新演出形式,也运用在了其他传统文化上。在另一场演出中,这个音乐节对千年非遗、被誉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泉州南音的现代化呈现,同样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泉州南音是中国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珍贵音乐文化遗产,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世界上最缓慢的音乐之一,其独特的节奏、曲调和器乐演奏给人以深邃旷远之感。它融合了音乐、曲艺、杂技、戏剧等各种艺术元素,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底蕴,堪称福建文化宝库中的明珠。但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泉州城市建设的加速,千年南音逐渐在时代新兴产物涌入的过程中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上海音乐厅的这次音乐节中,他们邀请一支当地南音乐队,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唱词、旋律、演奏法、节奏、速度、调性”等传统因素的前提下,将现代音乐编曲、录音、扩声等技术手段巧妙融入,赋予南音全新的听觉体验,听感变得更有层次与丰满,又存住了南音的传统韵味和所想表达的情感,经验值得推广。

无独有偶,上海民族乐团在今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呈现了“全国首台AI创作国乐音乐会”,在AI大模型的深度学习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整台的《零·壹|中国色》国乐与AI音乐会。在现场,观众们既能听到传统韵味十足的国乐,又能感受到一些丝毫不突兀的现代流行乐的腔调,再配合从古诗词中精选出的描绘中国颜色的诗句以及现代化的声光电,很多人对这样传统文化的当代美学表达,“鸡皮疙瘩一下子都起来了”。

对当下的青少年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如何用现代化的方式和渠道,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并和当下的创新一道,成为青少年的精神家园,也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投身探索的行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这个文明,更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究其根本,就因为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中华民族一代代传人都始终以创新为支撑,不断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吾辈,当继续。

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欢迎。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摄

记者观察

传承之美

这两年,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是肉眼可见地成长了起来。甚至,针对同一个传统文化,还细分出了不同的领域和圈层。能有如今这样的成绩,不能简单总结为“流行时尚它是个轮回”,作为青年“娘家人”的各级团组织,以及作为青年社交“大本营”的各类文化机构,在“文化自信”的精神指导下,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功不可没。

此前,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再美,它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信息化爆炸的年代,快节奏和高效率成为主流,一个“天呐”能表达赞美的情况下,何必还要吟诵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呢?可是,真当有人用现代人必备的手机,远远拍到了雨后的庐山瀑布时,无数人在留言“李白诚不我欺”。可见,已经融入我们血脉的中华传统美学,其实一直在左右着我们的审美。

让全社会达成“民族文化自信”的共识,只是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更是着眼于未来,而上海社会各界如今一面继续普及,一面更是在发挥文化创作码头的作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运用、推陈出新等层面努力,用更符合年轻人语境的方式,传播这些文化背后的精神精髓。对文化来说,这些工作堪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青年报记者 陈宏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