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丨他们,摘取造船业最后一颗明珠
【编者按】 青春的绚丽之花,绽放在蓝天。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C919事业部主任李青,将自己的青春奋斗融入大飞机规模化系列化发展新征程中;青春的绚丽之花,绽放在深海。从见习生到“海巡01”轮船长,一步一个脚印走来,90后詹春珮在历练中成为中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长期奋战在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设计建造最前线,历时十年攻坚,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航母、LNG船、大型邮轮)的国家。
4月29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集体)名单,来自上海的他们在全国比选中脱颖而出,充分彰显了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朝气锐气。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
2024年1月1日,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从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顺利开启商业首航。看到这个场景,负责完工管理软件开发的郑行宇十分感慨,这是对他毕业三年来的工作总结,也是他这几年的高光时刻,负责部门成本和计划管理的马玉麟和负责区域建造的吴双也心潮澎湃。
“爱达·魔都号”的商业首航,见证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集齐造船业“三颗明珠”(航母、LNG船、大型邮轮)的国家。这艘意义非凡的邮轮,由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用“匠心”锻造,实现国产大型邮轮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
十年攻坚,实现零的突破
大型邮轮被称为工业领域的集大成者,是国家制造业、科技水平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面对欧洲的技术封锁和重重挑战,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没有退缩。
万事开头难,邮轮的设计图纸有15万余张、2.1吨重,整船零件数达2500万个,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所使用的电缆长度有4300多公里,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与修改。团队中每个人都深知,这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是难得的机会。项目伊始,郑行宇面临引进的完工管理软件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需要先打印出纸质表格,再录入到数据库中,纸张至少要经过3手的流转才能回到我们手中,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为此,团队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工管理系统,以便提高质量和施工进度内控的准确度和效率。
为了带领团队攻关,公司团委书记马玉麟坚持党建带团建,持续发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开放合作、拼搏奉献”的邮轮精神,以“队、号、手、岗”青字品牌建设为牵引,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把最新的技术成果运用到项目建造中。
通过团队的努力,2024年1月,“爱达·魔都号”在万众期待下完成商业首航。这条跨越山海的摘“珠”之路,凝聚着几代中国造船人的夙愿,见证着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步伐。
全力冲刺,奋战四个120天
在建造邮轮过程中,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的目标:2023年年底交付邮轮。“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邮轮的相关规范要求,‘爱达·魔都’号必须在2023年年底交船才能满足规范要求,否则将无法完成交付。”马玉麟解释说,若拖到2024年,所建造的邮轮无法满足当时的公约要求,意味着团队需要将邮轮重新切开加长,大量返工,相当于重新来过。
为了确保如期交船,团队于2022年6月纵深推进四个“奋战120天”计划。联动管理360多家全球供应商、1100多家二级配套企业,构建起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工程组织管理模式。采用“两班制”劳动竞赛、专班工作等方式,快速解决问题、打通堵点、消除痛点,相继攻克重量重心、安全返港、动力系统、综合电网、舱室环境、振动噪声等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完成四个“奋战120天”既定任务,确保总体建造进度可控。
2023年7月17日是首次试航大节点,“在10天内要完成船舶航速、操纵性、安全返港等重要试验项目,还要组织相关内装施工,实现双线并行推进”,郑行宇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因为试验是24小时环环相扣的,有些安排在深夜,测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为了保证后续试验按时进行,参加试航的成员基本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首次试航提前1天顺利完成,试验项目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获得船东船检认可。
青春亮剑,在向海图强路上谱写华章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大型邮轮建造团队共有成员76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63%,正是这支年轻的团队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开创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典范样板,从无到有建立起涵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等1400余项各级标准的大型邮轮标准体系,为我国加快造船强国、制造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得益于首制船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形成的技术知识积淀,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周期将比首制船减少6个月,并于2024年4月20日下坞,意味着邮轮的建造已经进入2.0时代。“我们越来越有信心,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国产大型邮轮航行在世界各地,为我国的对外交往、海洋强国战略续力远航。”谈及未来,团队难掩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