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风暴来临,这名00后追风少年顶风而上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在影视剧里,伴随着电闪雷鸣的,往往是恐怖的剧情。遇到雷暴天气,大部分人唯恐避之不及,儿时的刘屹靖看到打雷会立即跑去窗口抓拍那迅雷不耳鸣的瞬间,长大后,这位00后“追风少年”选择将风暴摄影作为自己的职业,驱车几十乃至几百公里去追风。
曾被10级以上的飓风吹得站不稳,摔坏了相机;因为堵车追风失败……4年过去了,曾经沉迷于壮观风暴景象的少年不见了。站在被龙卷风摧毁的村庄前的他内心更多的是五味杂陈,风暴在摄影师眼里是自然界的绝美风景,对于当地人来说却是张牙舞爪的“杀手”。
现在的刘屹靖是个斜杠青年,00后风暴摄影师、气象科普博主、气象研究者等。最近,他正参与一个项目,调查南昌今年3月31日的大风。
※ 重拾儿时爱好,他踏上风暴摄影之路 ※
从2020年第一次决定背上器材,到辗转全国抓拍风暴天气,这已经是刘屹靖追风的第5个年头,这4年间他追风的足迹超过80000公里,拍摄了超过500场风暴天气。
“现在你看到的是江西省强对流实拍画面。4月2日晚上,短短6小时内出现了4万多次闪电,其中最为壮观的是一种在天顶似魔爪般向前匍匐延伸的闪电,它被称作‘云砧爬行者闪电’。我一路跟着风暴拍摄,见到了上百次这样的景象……”
第一次看到00后全职风暴摄影师刘屹靖拍摄的雷暴视频时,记者大为震惊。但许多天过去了,这位追风少年杳无音讯。直到这两天才接上头。
原来,最近他正参与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短时临近预报教学科研团队的工作中,参与调查今年南昌3月31日大风的形成原因。
刘屹靖对气象的热爱,始于儿时。小时候,妈妈给他买回来一堆绘本。他唯独对其中一本气象图画书情有独钟。这本书成为他睡前的必读书。上幼儿园之后,更是天天翻阅,爱不释手。
在刘屹靖进入小学后,他就开始痴迷于雷雨来临的场景。每次遇到大风大雨雷暴天气,别人都躲得远远的,他会拿着手机冲到窗前去拍,有时跑得太急滑倒了撞了一身淤青,自己却浑然不觉。
初中时,刘屹靖自学气象知识,高中时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专业气象资料分析天气变化。高三时,他决定报考大气科学专业,职业规划是当一名气象预报员。
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2017年10月,临近高考,他的肠胃功能出现严重问题,每天拉肚子,生病第一个月瘦了整整25斤,因为身体无法消化蛋白质,他只能吃素。连酷爱的骑行运动也被迫中止。
自卑、消极、绝望,眼看着距离心心念念的梦中专业越来越远,他有些自暴自弃,“那段时间,每天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有点嫌弃自己。”
大学时,他继续自学气象,还爱上了摄像。起初,他不挑题材,日出日落、云海星空、扫街美景,为了谋生,也拍过诸如婚礼、房地产楼盘、酒店样片等商业素材。他喜欢坐着绿皮火车,赴各地采风。
2020年初,因为无法四处采风,他倍感焦虑。在这段无法外出拍摄的时间里,他开始深入思考,“摄影艺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过去我一直在学习、模仿他人的作品风格,但这也许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需要有一些自己的表达。”
联想到了自己的挚爱——气象,为何不能将气象和摄影结合起来呢?在查阅资料时,刘屹靖惊讶地发现,在美国已有几十万的人从事风暴追逐、观测与摄影记录,但在国内,全职拍摄风暴的摄影师几乎没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辞去工作,走上了追风之路。
※ 迎风而上,信心来自扎实的气象功底 ※
2020年7月14日至18日,他来到内蒙古呼和浩特,这是他第一次追风。拍摄的作品和国外同类作品差距太大。他有些气馁。
刘屹靖告诉记者,美国是龙卷风之乡,平均一年有1000多场龙卷风,而国内最多才200多场。龙卷风是否出现和母体风暴强度紧密相关。“我小时候就是一个气象狂热迷,天天钻研各种资料,心知肚明想在国内拍到风暴影像非常难。所以我刚成为摄影爱好者时,也没想过将两者结合起来。”
租了车,带上各种摄影装备,但是否追得到、拍得到?刘屹靖心里完全没底。“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路况不好,一堵就是10分钟。国内风暴的寿命、规模远比国外要短和小。一场风暴的‘续航能力’只有十几分钟,往往还没下高速就雨过天晴了。”
“没有上大气专业,你有后悔吗?会不会日后弥补?”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屹靖一口否决了这个想法,在他看来,风暴摄影这一行,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
每次出行前,他需要查阅全国范围大量的专业气象资料,研判哪些地方有利于形成风暴,通过大气能量指数预报,风速风向预报等预测方圆几百公里哪里可以拍摄。
他往往先找一个城市中转点——大部分位于内蒙古、东北地区,之后和当地的司机组成二人小团队,追风时他坐在副驾驶,紧盯着笔记本电脑上的几十个网页,全神贯注实时捕捉气象雷达图、卫星云图等图表的数据变化,尽可能靠近风暴。他将安全拍摄的最佳出片距离控制在距离风暴5~10公里。“不能离得太近。否则会被暴雨、冰雹双面夹击。拍摄时,如果预判到风暴要席卷过来了,就要当机立断赶紧撤。”
2020年8月1日,刘屹靖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拍摄的照片
2020年8月1日,他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拍到了迄今为止堪称代表作的一幅作品。当时,一道宽的像长城一样的风暴一字排开扫过来,乌泱泱的。现场形成了一道沙墙,扬沙扑过来的时候,他来不及撤离,风吹得他站不起来。他紧紧抓住行李架,眼看着相机砸到地上。待第一阵风风势转弱,他立即拾起相机驱车逃离。
“后来我到2公里外的气象站查到风暴正中心的风力至少有10级。那时,我刚开始风暴拍摄,经验不足。不知道遇到这种情况如何应对。”回顾这次拍摄经历,刘屹靖有点后怕,“其实当时我判断失误,撤得晚了,所幸后面才是风暴的主力部分,逃过一劫。”
这次拍到的作品视觉效果极佳,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内心有个声音告诉他:“风暴摄影可以作为你终生的事业。”
在每个视频片尾,刘屹靖都会打上字幕——“风暴摄影有风险,请勿轻易模仿。”
他曾劝退过一些摄影爱好者和粉丝。“你需要对雷击和冰雹十分了解,具备非常扎实的气象学知识。对风暴结构、类型、变幻等了如指掌。知道雷电落在哪里才是安全的,才能行动。龙卷风可以把车卷起来,吹出几百米。万一你跑错位置了,车很可能就被砸烂了。”
但与此同时,他心知肚明,风暴摄影远比高山、滑雪等极限运动要安全,也比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危险度低得多。
龙卷风席卷村庄
※ 见过风暴肆虐的场景,开始制作科普视频 ※
没有一团风暴是相同的,这恰恰是他四处追风的乐趣所在。有段时间,刘屹靖完全沉浸在追逐风暴的角色里,无法自拔。但是有一次,他在追风中途偶遇牧民,牧民跟他诉苦,“冰雹把自家种的庄稼都打坏了”,还带他“参观”了被风暴摧毁的田地。
此前,在翻阅气象论文时,他了解过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经济损失数据。但相较冷冰冰的数据,真实的现场让他真正感受到了风暴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当时那位牧民的话把我点醒了。之后,我翻看自己的作品,内心会升起一种愧疚感。原来,我心心念念的高大上的艺术创作,竟然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风暴虽说是一种壮观的景致,但也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之后,刘屹靖转型当起了B站气象科普博主,讲解气象灾害的基本原理,他的账号流量出现了指数级增长,作品甚至上过B站全站热门。
2021年6月25日,他亲眼目睹了一场龙卷风席卷村庄的场景:树被生生折断,牛羊死在路边。“当时,受灾村民领我进入现场拍摄时,我的手都在抖,几乎要哭了。跟着风暴尾部,我看到火烧云的壮观景象,远处是肆虐的龙卷风、大冰雹。那时我内心五味杂陈。”刘屹靖说。
登上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专刊的作品
2021年8月,他的风暴作品登上了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专刊。那幅作品摄于内蒙古通辽,完整记录了超级单体雷暴的影像。雷暴分为普通单体、多单体和超级单体,平均100团普通单体中才可能产生一两团超级单体雷暴,可以同时产生雷电、暴雨、大风、冰雹、龙卷风等,快速旋转,条件合适的时候可以看到空中有个像旋涡一样的云墙,层层叠叠,非常震撼,科研价值非常高。
自此之后,他多了一个身份——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也是从那一年开始,他先后受邀前往北大、南大等知名院校开展气象学术报告,分享自己追逐风暴的经历,其中包括他年少时憧憬却失之交臂的学府。
00后风暴摄影师、气象科普博主、气象研究者……当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忙。每年春夏季,风暴比较活跃的时候,他忙着追风,其余时间则忙着整理和发布作品,辗转各地开设讲座。这几年,他还参与了很多科学研究项目,2022年至今,他参与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研究一种特殊的风暴形成机制。他和气象部门共同展开过风暴观测行动,还成为了很多杂志的特约摄影师与供稿人。
在北大开讲座
== 对话 ==
记者:很多人看到电闪雷鸣避之不及,你为何趋之若鹜呢?
刘屹靖:我对大自然富有变化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事物。风暴的变化瞬息万变,在追风的过程中,听着雷声,看着闪电,感受到飓风的时刻变化。那种感觉很新奇。
记者:没考上心心念念的大学,有些人可能就“认命”了,你为何能圆梦?还能将此作为职业?
刘屹靖:年轻人要多尝试,找到自己热爱的事,并且持之以恒地投入进去。至于全职,这个决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是2020年8月第一次拍摄风暴,后来当你获得的反馈越来越多,就有信心做下去,2021年才开始全职。
记者:这份工作危险吗?家人会担心你吗?
刘屹靖:我避险的方式是通过气象专业专业知识,去判断风暴的结构,以及它们会在何时何地产生何种恶劣天气,以把自己拍摄的风险降到最低。我妈妈比较支持我,但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发消息给家人报平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