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30周年,帮助困难民众5050万人次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30年前的5月7日,上海有了一家以“慈善”命名的基金会。至此,在申城的每个角落,热衷公益、甘于奉献的人们随时可以邂逅它,温暖与爱的力量与无数上海人相伴30年,三十年来,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累计总收入达189亿元,受惠困难民众达5050万人次。5月7日下午,友谊会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在热烈的气氛中举行,善心人士在此济济一堂,回首过往,共叙友谊,憧憬未来。
◆ 回望历程传大爱 ◆
三十年来,上海慈善基金会践行公益使命,团结凝聚各界爱心力量。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们在助力乡村振兴、扶贫帮困、支持教育、改善医疗条件以及西部对口支援等方面,累计捐款捐物超过2亿元。”上海柘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任董事长陆仁军在座谈会上分享分享他三十多年来在公益慈善之路上的经历与感想。
“2010年的一个周六,我和老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看到‘手拉手结对助学’活动,汶川地震灾区困难大学生的报道深深触动了我们老两口,我们当即决定要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99岁高龄的爱心老人蒋孔悌是位老革命,他早年参加浙南游击队,1959年6月还去西藏参加平叛。1963年6月转业后分配到上海川沙县,参加地方经济建设。他的夫人赵琴小时候当过童工,长大后进入工厂工作,夫妻俩非常非常感谢党和国家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多年来坚持公益助学,资助金额已超百万元,资助过的学生已超130人,他的分享赢得大家掌声阵阵。
三十年的慈善历程,三十年的大爱传承。
“小时候,我家里条件不好,几乎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早点扛起家中重担,减轻父母的负担,我选了护士专业,但每年3500元的学费却愁煞了一家人。在妈妈经历了一场大手术后,家里的经济状况跌到了谷底,爸爸不得不向社会发出了求援。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手拉手助学项目’,张宽甫爷爷向我伸出援手。”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护士胡晓敏动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曾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受益人,在家庭经济情况改善后,她选择了自己最信赖的“手拉手结对助学”项目,结对资助了小学生,从一个受助人成为了一个资助者。
◆ 表彰先进树榜样 ◆
此次活动发布了第十一届上海市“慈善之星”名单。据介绍,2023年8月2日启动评选以来,共收到118份来自社会各界的申报材料。经过两轮公平公正审核,最终产生30名第十一届上海市“慈善之星”。
凡人大爱是这份名单的底色。记者在这份名单上看到“上海奶奶”沈翠英的名字。沈翠英已经病逝,她生前是上海第四聋哑学校退休教师,她的爱心故事始于2008年。当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决然地决定将位于上海最繁华商业区域的一套140多平米的商品住宅捐出,以表达一名“园丁”对于灾区“绿苗”们的深爱。沈翠英卖房捐建学校的事迹很快传开,她也被亲切地称作“上海奶奶”。当年,“上海奶奶”成为抗震精神的符号之一,激励着人们投身公益慈善。最终,这套房产经拍卖筹得450万元善款,并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给四川省都江堰市。
城市博爱是这份名单的品格,名单中不乏优秀集体,比如上海崇明石榴籽公益发展中心,这是一家主要从事策划、组织、实施就业创业、公益帮扶等活动的社会组织。近年来,该中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崇明、云南等地各族困难群众,主动联系全市就业帮扶资源、优质医疗资源,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爱心义诊、爱心捐助等公益活动,搭建起民族团结共进的“连心桥”,融合聚力共绘“同心圆”。
同样获得该荣誉的多特瑞(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注重可持续发展,着眼于绿色环保及资源的可回收再利用问题,考虑到精油产品的玻璃包装瓶是重要的可回收物资,便尝试通过开启精油瓶回收计划,以期减少精油瓶玻璃制品对环境的污染,并将其应用于绿色城市建设,鼓励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