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教委主任回应教育热点问题
2024-05-11 青年

上海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图为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的育人模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新学校”如何更快地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扩大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规模意味着什么?如何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昨天上午,市教委主任周亚明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节目,就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打好义务教育扩优提质“组合拳”

让家门口好学校越来越多

在家门口就能就读好学校,一直以来是广大家长的期盼,“新学校”如何更快地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周亚明表示,今年,上海全市将新开办40所义务教育中小学(含新建分校和扩增学段),其中六年级将新增学位约1万个,总体上可以适应入学高峰转移的需要。

他介绍说,去年,作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行创建区,黄浦、长宁、普陀、杨浦、嘉定、奉贤等6个区已基本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验收,今年将推动其他10个区全力落实争创任务。从多方面监测结果看,本市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生态持续向好。

上海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图为徐汇区阳光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参加户外活动。

为让学生们“好上学”“上好学”,市教委将加速实施义务教育扩优提质,打好“组合拳”,让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具体将有四项重点举措:一是实施新一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聚焦崇明、松江、青浦等区域,通过优质资源辐射,促进城乡间优质均衡;二是落实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引领计划,擦亮新优质教育品牌,扩大新优质学校“朋友圈”,其中市级新优质项目校今年将达到150所;三是推进示范性学区集团创建,以优质资源共享、教师有效流动、一体化评价为重要抓手,着力缩小学校之间办学差距;四是实施新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通过注入优质师资、专家、政策等资源,重点提升79所学校办学质量,做强做优基础教育。

创建“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

科学教育是助力青少年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探究、养成科学精神、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上海是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

对此,周亚明说,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科学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上海正在努力创建“市-区-校”协同,“家-校-社”联动的“大科学教育”工作格局。

在校内,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比如,黄浦区率先开展“百位青年科学家进校园”行动,组织百位青年科学家与中小学结对,担任校外科技辅导员或科学副校长,带动学校科学教师团队提升专业水平。下一步,相关做法将在全市探索推广。

在校外,汇集高科技企业、高校实验室和校外各类科技场馆等高水平科学教育资源,优化科学教育校外培训资源供给,打造多元辐射的科学教育“中央厨房”,努力形成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比如,嘉定区创新设立了“青少年科创集散地”,为区域中小学生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开放式科创空间。自2018年以来,嘉定区的“青少年科创集散地”服务学生超过23.4万人次,覆盖92所学校,开展人工智能、科学实践、数字艺术、航空航天等多类科创课程。

嘉定区“青少年科创集散地”。

前不久,市教委发布了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3.0版。其中强化了科技和创新素养测评,对原有的“科学”测试进行迭代升级,增加了“工程与技术素养”“创新素养”测评。这也是为了探索长效机制,优化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中,上海有5个区和39所中小学榜上有名。今年,市教委将进一步打造先行先试联合体,发挥这些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的辐射引领作用。同时,尝试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教育集团为试点,探索构建大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新范式,促进本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转型升级。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使上海高等教育更好支撑产业发展

再过不到一个月,广大高三学生就将迎来高考。前不久,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一份《实施方案》,提到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布局,扩大理工农医类人才培养规模。不少家长对此非常关心和好奇:为什么要作这样的调整?这样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周亚明坦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要紧贴国家和产业需求,这既是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也是学生和家长一直关心的问题。目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另一方面很多重点产业的人才缺口比较大,比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据统计,上海高校专业布局存在理工农医类专业布局和培养规模偏少,重点产业和数字经济相关专业人才供给不够等情况。“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对我们优化高校学科布局提出了迫切要求。另外,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看,上海是拥有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城市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安全运行、公共卫生等一系列挑战。”

周亚明表示,本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就是引导和推动全市高校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规模,更好匹配国家重点战略和本市产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跟上变化。为此,我们加强教育资源的统筹调控,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相互匹配、相互促进。我们的目标是努力使上海高等教育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更好地回应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打造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爆点”

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无论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还是科创中心建设,核心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周亚明介绍说,上海高校集聚着8万名左右教师和80万名左右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在科创中心过去十年的建设过程中,上海高校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面对新发展要求,上海高校将重点做好两项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的突破。

上海交通大学参与的产学研成果代表——位于“大零号湾”的节卡机器人正在挥“臂”工作。

一方面是不断加强基础研究。比如,试点建设上海基础研究高地,先期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相辉研究院、思源研究院,希望集聚一批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人员,开展高风险、原创性、长周期基础研究,专注探索人类未达之境,力争产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重大研究成果。此外,上海高校正在积极推进AI for Science,利用AI手段推动基础研究范式变革,以AI赋能各个学科。比如,复旦大学要开设百门AI精品课程。另一方面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上海积极推动高校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聚焦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前瞻布局未来学科。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少高校基础研究成果获得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年度合同额达到100亿左右。同时,本市布局建有1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大零号湾”“环上大科技园”等环高校创新集聚区已初见成效。近期,市教委正在积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科技园改革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大学科研创新体系变革,推动环高校创新集聚区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爆点”。一方面,支持高校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畅通从源头创新到成果产业化的全链条。另一方面,积极构建“行业企业出真题、企业高校共答题、成果转化和产业应用为答案”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联合创新计划,打通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双向奔赴的“快车道”。目前已经在商用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机领域有所布局,未来将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同时,推动高校在科研体制、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愿干、敢干、能干、能干成”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氛围和生态体系。目前本市15所高校正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工作,其中部分高校还在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改革。

2024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招聘会现场。

而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上海也努力从抓好政策扶持、提供充足岗位、优化就业服务等多方面入手。2024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启动以来,上海共举办了23场市级层面招聘会,5场网络直播带岗活动,提供岗位数超过3.6万个。

职业教育成才通道宽广吸引力不断增强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求职“吃香”

上海的发展既需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需要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对于日益受到家长青睐的职业教育,周亚明表示,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兴趣来选择一种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是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学着感兴趣的内容,心情是愉悦的,身心是健康的,这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

他举例说,上海市贸易学校依托行业资源优势,积极与光明食品集团合作,食品专业的学生可参与到相关产品的研发中。学生所研发的产品连续三届在进博会上展示。卢晓菲同学就是该校食品专业中高贯通培养模式的受益者。她在贸易学校学习期间,曾获第3届上海咖啡大师赛总冠军以及第2届上海市“四大品牌”职业技能大赛金奖。进入高职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学习齐头并进,她现在已经成长为学校的年轻教师。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到,“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兴趣+技能”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学生有很多选择,也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

有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计划招生2730人,招生完成率达100%,部分特色、重点专业录取分数线甚至赶超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录取分数线。周亚明表示,为了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近年来,上海重点抓了促进职普融通、提升办学质量、加强校企合作等工作。比如,通过推进中职“双优”和高职“双高”工作,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积极推进本市优质中职学校的培育工作和中职优质专业建设,立项建设18所优质中职校和60个优质专业,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在办学、管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学校和专业。持续推进10所高水平高职学校、50个高水平专业群,以及一批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职业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获得高等教育学历,而且手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就业求职时非常“吃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