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闯出的科研路!一张护理病床上的广阔科研天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张淑凡 龙泽元
病人口渴怎么缓解?手术患者营养风险如何识别?这些护士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护师张琦始终思考探索的方向。“对于护理来说,我们更需要关注患者身上的改变。”张琦说。
※ 于细微中更关注患者感受 ※
2013年,张琦从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硕士毕业,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那里的患者情况往往都比较危重,张琦发挥着专业技能,在无数个日夜里坚守在一张张病床边。
“好的护士可以让患者保持平稳舒适的状态”“护士是唯一一直在患者身旁的照护者”……在监护室工作了五年,张琦更加关注患者的感受。
病床上的患者经常说:“护士,我要喝水”。这个临床上再常见不过细节引发了张琦的思考:护理如何做,能让口渴患者更舒适?通过比较棉签、小喷壶等多种工具,又分析常温水、柠檬水等不同选择,最后,她发现小喷壶喷常温水的效果特别好。这一发现很快被推广。如今,这已经成为临床中的常规应用。
最初,她为监护室里的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照料,后来,她希望帮助更多的人。机缘巧合之下,2016年,一次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培训,张琦牵头开展了关于术后患者营养筛查和营养干预的实践项目,首次开展证据转化项目,她感受到循证护理实践的魅力,并走上循证护理的研究道路。
与传统科研项目不同,循证护理实践是一种将最佳的科学证据,与临床专业知识、患者价值观及偏好结合起来,以提供护理服务的方式。循证护理实践要求护士在做出临床决策时能够查找、评估并应用最新的研究成果。重视临床场景与患者的意愿,以确保患者接受到的护理既安全有效又个性化,经验显示,它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效果的关键途径。
※ 来自临床回归临床 ※
有人困惑,这和常见临床研究有什么差别?“我会不停地跟他说,我们是将最新最佳证据应用到临床,促进临床变革,并维持变革的效果,而不是说做完(项目)就结束。”改变临床绝不是拍脑袋提出的,故而,张琦强调要在实践中发现临床的痛点,寻找证据、比较差距,再从证据中找到适宜的、有效的改进措施,最终让患者受益。
“临床是基石,所有科研的来源、想法都来自于临床,最终也要回归于临床”这是张琦研究的特点。在消化道手术患者的营养筛查和营养干预这一循证项目中,张琦与团队成员一起基于证据及临床场景选择了适合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表,拆解了复杂的营养筛查量表,梳理内部逻辑,嵌入护理信息系统,利用系统自动抓取身高、体重等基本资料,通过后台计算完成逻辑判断,得到营养风险评分。这样,护士仅需询问患者2个简单的问题,即可快速完成评估,并联合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部门合作,推动营养风险患者的干预。
从事循证研究8年来,她不断总结研究与临床结合的经验,目前已主持/参与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书籍7本,专利授权2项,软件著作权1项。
临床+信息化+循证,是张琦为科研找到的“三驾马车”。总结自己参与的研究项目,张琦强调:“一定是在临床发现问题。”从人工走向人工智能,进入护理行业11年的张琦已经成为副主任护师,入选多项青年医学人才培训资助计划、育苗计划,并担任JBI循证卫生保健卓越中心——复旦中山护理循证实践中心副主任等学术任职。不过,她仍谦虚地说:“我还只是一个初步的学习者。”
张琦在3年前选择继续攻读博士,“激励自己保持不断输出的过程,至少有保持活跃的感觉”。在她看来,前方仍有很多挑战,漫漫征程并非一马平川,“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踏上了这个台阶,其实前面的台阶还很高,我还要再继续往上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通讯员 张淑凡 龙泽元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