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替换国内航班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东航全维打造更绿色可持续飞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可降解材质刀叉勺、可降解纸杯、可循环餐具……如今,乘坐东航国内航班时,旅客会发现很多机供品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都已被替换。而在地面,保障上海出港航班的清水车、污水车、行李装卸车、货物装卸车等也已普遍换成了新能源车辆。本周是我国第34个全国节能宣传周,记者了解到,作为一家大型航空公司,中国东航正从地面到空中全维打造更绿色的可持续飞行。
随着2021年5月民航局下发《民航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计划(2021-2025年)》,东航积极落实政策要求,于2021年10月在国内航司中率先完成19种机供品的材质更改,包括了一次性刀叉勺、毛毯、拖鞋、杂志、湿纸巾的外包装袋等,并明确自2022年1月1日起,所有东上航实际承运的国内(含地区)客运航班,针对上述机供品严格实施限塑要求及配备规范。
2022年4月,东航进一步扩容限塑范围,明确机上可降解材质机供品使用场景,将机供品可降解材质范围进一步增至28种,新增了简易牙具和糖条、“东航那杯茶”、坐垫纸等的包装。2023年7月,东航继续扩大机供品可降解材质范围,新增了毛巾、各种纸类用品、洗漱包等物资的外包装袋和内部材质等,并再次规范相关机供品使用范围及应用场景。
当前,参照民航行业限塑团体标准《境内始发客运航班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替代规范》“能换尽换”的原则及替代范围要求,东航已全面替换国内客运航班机上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逐步将范围扩展至国际客运航班。
东航还积极推动将限塑理念通过航班传递给广大旅客和公众——东航已将机供品的可降解材质报告,加入东航客舱的“百读”在线学习系统中,客舱机组人员可以随时调取相关资料,加强乘务员限塑相关业务培训、更加直观的展示机供品的可持续性,以便乘务员在旅客询问时提供更好的解答和说明,向公众介绍限塑理念。同时,也在相关机供品包装上加入“双J”标识,以更加显著的体现可降解材质,提升辨识度,让旅客切身体验到,自己正亲身参与绿色环保事业。
在机坪上,目前东航保障上海出港航班的清水车、污水车、行李装卸车、货物装卸车等地面车辆,已经普遍使用新能源车辆,减少地面环节的碳排放量。比如不久前,由东航设备公司研制的150辆新能源叉车,在东航物流浦东西区货站投入使用,面对物流货站堆积的包裹,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和高效的运行能力。新能源叉车摒弃传统发动机,选用了30kw电机驱动,彻底消除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排放,实现运行过程“零排放”和“零污染”,且车辆电池配备恒温管理系统,仅需30分钟即可完成快速充电,显著增强了其连续作业能力。这标志着东航继机坪车辆之后,在非机坪应用场景下的新能源民航特种车辆研制,取得了新成果。
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并非仅仅局限于空中航程,而是一个全流程、全部门、全领域的综合性工作,涉及整体飞行运行、地面保障、商务服务、旅客服务、航空货运等多个环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近年来,东航持续创新探索,对航班运行和旅客服务各节点的可持续举措进行全方位、全流程梳理,形成了符合企业实际的可持续流程,形成并发布东航《可持续飞行行动指南》。《指南》聚焦航班飞行保障,从运行线、客户线、供应链线以及绿色企业文化建设4个维度,全面展示和拓展民航业的可持续举措,共包含15个环节,50个关键节点,合计99项可持续举措。
航油是民航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也是践行绿色理念、实现可持续飞行最核心的环节。2023年5月27日,东航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飞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MU2225航班上,加注了15%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混合燃油,顺利完成了SAF的首次商业应用。这个航班加注的是“中国制造”的SAF,由中石化镇海炼化使用餐饮废弃油作为原材料炼制生产,“从厨余垃圾到航空燃料”的变身,让垃圾既减量、更实现了再利用。据统计,截至目前,东航已推出了10班“可持续飞行”主题航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