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从走进博物馆到享受博物馆,还需做些什么?
2024-05-17 时评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昨天 ,上海博物馆东馆迎来了第100万名观众。这家博物馆今年2月2日才对外试运营,仅3个多月观众便破百万,其火爆程度可想而知。实时数据显示,上博接下来一周均已约满。现在,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呈现出一票难求的态势。“博物馆热”毋庸置疑地已经成为一道社会景观。

明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个纪念日设立的初衷是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是博物馆每年一次的“自我营销”。但是现在对很多博物馆来说,他们过得并不那么轻松。他们开始担心,面对蜂拥而至的观众,自己无法提供完善的服务。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经历了一场惊人蜕变,从当初的门可罗雀,变为现在的人头攒动。在很多地方,博物馆都是文旅焦点所在。

遥想17年前的2007年,青年报和上海美术馆、上师大美院发起的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竟然有76%的上海中小学生从来没有参观过博物馆和美术馆。这项数据当时引起震动,而现在的状况却给人们另一种惊叹,因为今天,博物馆和美术馆已成为青少年一个重要的教学现场。

在当前的“博物馆热”中,青年人和孩子无疑扮演了关键角色。国家博物馆的一份调查显示,其35岁以下观众的占比已经超过了50%。而另一份针对全国154所高校大学生开展的调查显示,89.72%的受访者去过博物馆,42.04%的受访者每年去1至2次博物馆。

无疑,这波“博物馆热”洋溢着青春。很多年轻人流连于艺术殿堂,感受古老文化的温度,与先辈展开隔空对话。应该说,这与国家这些年持续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弘扬密不可分。如果说过去参观博物馆是“锦上添花”,那现在则是一种“终生学习”的必需。“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青年人走进博物馆,是为了探索历史与文化的魅力,给自己加一顿精神上的“营养餐”。

同时,相比于看演出、听音乐会,逛博物馆实在“物美价廉”。不少青年人将博物馆作为周末、假期的出行地,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交流,结束后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精美的文物照片,并带回特色文创产品。“看展式社交”成为当下青年人中颇为时髦的首选。

从当初7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观过博物馆,到现在不仅人人参与,而且一年要去好几次,这翻天覆地的转变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观念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上。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是“必需品”,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这种变化令人欣慰,也让人看到了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希望。

当然,现在还存在一个矛盾,就是观众与日俱增的参观热情,与博物馆美术馆无法提供完善服务之间的矛盾。就拿上博东馆来说,尽管每天开放预约名额已从最初的8000个提升到了2万个,但依然一票难求。全国如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等这样的热门博物馆,其实都面临同样的局面。“抢票焦虑”让很多观众感到心力交瘁,这给他们的热情泼了冷水,让他们的观展体验大打折扣。

尽最大可能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是每一座博物馆的责任。在现有资源无法实现这一点的情况下,加紧建设更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并且提供配套的优质服务,是一种解决之道。同时,博物馆不断地自我发掘潜能,真正实现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是一个办法。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观众的参观热情终于被调动起来,博物馆就应该顺势而为,努力实现博物馆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博物馆热”变得可持续。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郦亮

编辑:周晓 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