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现场,95后医疗队员说:感受体育魅力,更感受医疗保障责任之重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正火热进行中,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监护室护士王利彬来说,这是他首次参加院外大型活动医疗保障。作为保障队伍中的年轻力量,1995年出生的他从小便喜欢滑板,了解上海有滑板、攀岩、BMX、霹雳舞的奥运资格赛后便踊跃报名。不过,真正来到现场,参与到这场重大赛事的医疗保障,他坦言“在现场充分感受到了体育的魅力,但同时身上压力挺大的,一刻都不敢疏忽”。
如何让比赛现场更安全?记者了解到,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现场设置了3个公共医疗站、1个综合性医疗站(移动医院)、5个运动员医疗点,以及3个重症医疗巡查组。同时,现场配置7辆救护车,各驻地酒店分别配置1辆救护车,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其中,仁济医院负责奥运会资格系列赛1号公共医疗站。
记者了解到,结合医疗服务的特点,仁济医院抽调了精兵强将,选派2名急诊内科医师、1名普外科医师、2名急诊科护师成立了一支医疗队。医疗队主要负责为赛事相关区域观赛、媒体、工作人员等提供临时、便捷的医疗服务,对危重患者、特殊患者开展院前先期处置和伤病员转送工作。同时,还配置了一个重症医疗组,由2名重症医学科医师,1名急诊科护师组成,负责分区域开展现场巡场,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此外,仁济医院东院区作为赛事定点医院,院内建立就诊“绿色通道”,明确就诊流程;指定专人负责,建立院内联络员机制,开辟保障专用接诊室,预留病房床位和ICU专用床位,确保突发应急情况随时启用。
5月16日下午15点,一名现场人员来到仁济医院所在的医疗站,当时他自带的电子手表上心率已高达188次/分。再一问,既往这位工作人员就有心脏病相关病史,之前都可以在休息15分钟左右缓解,但是这两天由于疲劳,再次诱发相关疾病。
医疗队员在仔细询问了患者基本病史之后,指导这位患者使用Valsalva动作进行了现场急救。5分钟之后,患者心率就下降到了95次/分。出于患者的安全考虑,医疗队员建议患者前往仁济医院急诊作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当天傍晚18点,患者已完善各项检查,出院回家,并于今天返回到了工作岗位。“对于患者来说,并不太了解valsalva动作,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急救方式。对于我们急诊人员而言,还需要从百姓需求出发,做好急救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从而掌握最佳治疗时机。”急诊科护师张乐怡说,“感受着沉甸甸担子的同时,也有一份荣誉感。”
“被选中的那一刻是激动的”。王利彬告诉记者,他从小便喜欢体育、喜欢滑板,所以在组建医疗队时第一时间踊跃报名。在来到比赛现场前,他一遍又一遍地模拟演练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在医疗保障过程中,需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及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灵活运用急诊医学护理知识、提供医疗护理援助,还需和大量外籍人员进行问诊及健康教育。展现仁济护理人的专业与国际化。”王利彬说,参与到这次保障任务,他没有一刻敢疏忽,但是也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比如还需提高外语水平,以便未来能够更游刃有余的面对国际友人并给与医疗帮助。
从本周一开始,仁济医疗队已经提前上岗,这几天小伙伴们基本都是早上7点上岗,一直工作持续到晚上10点左右。“太阳火辣辣的,大家都黑了一圈,确实挺累的。不过,有幸作为仁济医院一份子,参与国际级盛会的医疗保障工作,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参与此次医疗保障任务的仁济医院医务处杨嘉麟告诉记者,本届奥运会资格系列赛精彩纷呈,酣畅淋漓的观赛体验吸引大流量的观众现场参与体验,对医疗队员的急救判断、应急处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他们希望能发挥专业优势,以热情暖心的医疗服务,致力于让全世界各地来宾感受到上海城市的温度和“上海服务”的品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