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打造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2024-05-21 专题

教师辅导五年级学生围绕智能驾驶开展项目式研究。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徐红清/文  受访者/图

“张江高科”这几个充满科技成分的字眼,决定着以此挂名的学校的科技特色不容小觑。今年入选为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是浦东新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精准教学项目实验校,也是浦东新区面向计算思维培育的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实验校,它肩负着辐射带动的使命,致力打造出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

  全覆盖课程激发科创种子  

“虽然我还是一只‘菜鸟’,但是我知道AI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五年级的张笑容对AI世界有着强大的好奇心。“在机器人课上,我们会围绕每次的主题和目的设计、制作、编程和调试机器人,最终获得成功。”张笑容表示,不仅跟着老师学习了很多AI知识,也完成了很多作品,例如避开障碍物的小车、能识别车牌号或简单物品的小车、能和人们进行简单对话的机器人等,同时还会做一些小游戏供自己娱乐。

在学校的AI学习联动着张笑容的生活场景,让她更好理解生活中的事物,“比如我在酒店看到送餐机器人,我会从AI角度去理解它,思考它需要哪几个模块组成,操作它的指令大致是什么样的。AI学习帮助我建立了新的思考角度,这些思考让我觉得生活也更充实了!”

“入学前,我就了解到学校的机器人教学科创特色,心里萌发了科创的种子。”五年级的姚蔡熠三年级加入了学校机器人社团。他在ChatGPT火爆期间,提出“一种基于ChatGPT的陪伴机器人”科技创意,获得第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一种无接触的一次性吸管筷子拆包装置”“小学生智能作业提交及随机奖励装置”也分别获得创新大赛二等奖和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姚蔡熠表示,“用学到的AI知识改变生活,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价值感,借助学校的科技赋能平台,成长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少年。”

五年级的常皓天回想自己接触AI的过程,笑称历史悠久。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常爸爸是一名AI方面的专家,在家就设计了很多AI生活用品,“我几个月时,给我送奶瓶的是他改装的运输机器人;一岁多时,教我读儿歌的是早教机器人;上幼儿园时,我养的宠物是智能小狗;读小学后,我的业余爱好就是制作各种机器人和编程了。”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深切感受到AI世界的引人入胜。常皓天参加了学校的机器人社团,“真是越学越带劲,我还参加了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比赛,获得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三等奖和‘第38届浦东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培养学生的AI胜任力  

“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做到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全覆盖,让三到五年级每个孩子都会学,以分年级、分学段、分级式的方式进行学习。”学校课程创新中心副主任李晶介绍,三年级课程与信息科技学科融合在一起,保证人工智能达到十几个课时;四年级和五年级则是作为校本课程,每个班级每周有一个课时,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这些是助力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圈”打造的重要一环,实践着“围绕人工智能知识概念本体的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等方面,此外还需要从立足学生的意识培养、思维培养、实际应用和人工智能伦理四个维度展开。李晶表示,“希望学校的每一个孩子,在未来人工智能应用普遍的社会中,都能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胜任力。”

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AI应用的现实性,李晶曾让孩子们尝试用AI写作文,然后再和自己写的进行比较,让他们感受到AI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同时让他们再去分析比较,就会发现AI写出来的东西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古诗文和一些实例,AI其实是没法解决的,“这让学生感知到可以使用AI工具,但还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去辨析,这个过程就是感知、运用、创造、辨析的过程。”

学校道德与法制学科教研组长吴佳妮一直在寻找创新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在她教授《正确认识广告》这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让学生利用AI制作一份广告避坑指南。在制作避坑指南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直接向AI下达指令,AI根据学生的具体要求和需求提供大量的文字信息。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体验到AI的强大功能,而且在筛选、提炼“指南”关键字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了相关的媒体内容,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媒介素养。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徐红清/文 受访者/图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