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自然课堂”!上海首个生境博物馆开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位于长宁区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的乐颐生境花园已入选联合国COP15全球“生物多样性”典型案例”百强”榜单。5月22日正逢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乐颐生境花园迎来“重磅邻居”,上海首个生境博物馆在居民区正式开馆,占地600平方米的生境博物馆成为集“生境”“博物”“社区”于一体的生态研习、自然科普、惠民共享中心。
※ 首展认识《山海经》里的动、植物 ※
走进绿八居民区宁聚里(Xin邻驿家)四楼的生境博物馆,仿佛来到了自然世界。博物馆由序厅、外展厅、内展厅、生境课堂、生境书吧等组成,以上海本土动、植物以及栖息地环境为主要展陈对象,融入声光电一体化带来沉浸式体验。其中内展厅颇有意思,可以在入口花草地拿取放大镜装置,展柜放置着近十种身边常见的乡土植物标本,包括蒲公英、夏至草、马蹄金等,轻轻抽出标本,拿起放大镜看看枝叶根茎,认识身边的植物。
开馆当天,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动的以“邂逅山海”为主题的生境艺术复原展也正式和公众见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海经》被誉为“博物之书”,此次展览以《山海经》中的神兽为蓝本,结合自然、环境要素,以《山海经》中的神奇世界为灵感,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创新展示中国经典古籍《山海经》的生境。
“这是‘邂逅山海’首次集结12幅画作,如《驳佑四方》《当康纳福》等都是最新画作,第一次在生境博物馆进行全面展出。”上海自然博物馆网络科普部副部长董毅成为首场导览讲解员。他指着《当康纳福》说起神兽当康的故事,“当康经过的地方都会收获丰收,世界祥和。我们自博馆也在诠释《山海经》时加入了科学元素,如当康生活在东部,对照东部的生境所生长的动物和植物,画作中就有扬子鳄等。”
博物馆里还备有《城市中的山海经学习手册》,里面记录的10种《山海经》中出现的植物,也能在我们所生活的上海城市间寻觅到。比如《北山经·北山一经》中提到的“其上多樗柏”,“樗”便是臭椿,原产自我国,适合做行道树或在工矿区种植。手册还配以发现笔记,参观者可以记录相关植物发现的时间、地点,并进行描述。
※ 青少年志愿者将担任博物馆讲解 ※
生境博物馆开放时间为周一至周六,绿八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观锡介绍,这样既满足日常科普、交流,也满足周末的科普和教育。“生境博物馆联动生境花园,做好覆盖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全龄段学生教育,也可以借助社区居民、周边单位的力量,做好科普教育和自然教育。”
博物馆运维加入了各方力量。刘观锡表示,居民区有四位爷叔志愿者是核心力量,负责运维和管理,后期还会加入学生志愿者,“除了大学生志愿者,还会有青少年志愿者加入,目前已经整理出9000字的展陈大纲,等志愿者经过培训后就能进行讲解。”此外,居民区里有已经退休的上海动物园鸟类专家,有退休的中山公园园林职工等,刘观锡表示,这些专业的力量也会为生境博物馆提供技术支撑。
长宁有20余家生境花园,随着生境博物馆的开馆,不仅增添了一座文化地标,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欣赏本土生物多样性的窗口,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参与触手可及的“自然课堂”。
长宁区城市更新和低碳项目管理中心主任冒勤表示,生境博物馆并非只为绿八居民区而建,更多是服务全区甚至全市,“就如《山海经》复原展,在博物馆的半年展出结束后,只要其他生境花园有场地,可进行巡展,博物馆里的蝴蝶标本展也可进行巡展,这些都是生境博物馆的延伸。”
今后,生境博物馆还将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教育普及工作,通过动态优化专业展陈设施、融合创新生境主题系列产出、挖潜培塑专业与自治团队人才资源、多种应用场景推动科普宣传等方式,提升城区生物多样性认知水平,让公众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