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上海振华重工:以国之重器助推高质量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世界最大双小车岸桥、世界首创大净高比低姿态岸桥、最大的超大鹅颈式岸桥、规格最大的折臂大梁岸桥……在上海的长兴岛,有一家企业的创新目标是“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5月25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来到上海振华重工。上海振华重工成立于1992年,是迎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春风成长的企业。如今,它正在以国之重器助推高质量发展。
◆ “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 ◆
“上海振华重工自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港口的地方,都要有上海振华重工生产的集装箱起重机在作业’的发展使命。”上海振华重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成说。
作为中交集团装备制造板块的核心企业,上海振华重工以“全球贸易之臂”连通东方海港与世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港机设备制造商,成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目前,上海振华重工的产品累计进入10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78个国家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上海振华重工的产品惠及沿线国家人民,促进共建国家开放包容、平等合作、互利共赢。
目前,上海振华重工在上海、江苏等地设有6个生产基地,总占地面积1万余亩,总深水岸线10公里,具有年产100万吨钢结构的加工制造能力。除生产各类港机产品和钢构桥梁产品之外,还可生产制造各种海上平台和工程船舶。设有4个国内区域中心和8个海外区域中心,为公司市场开拓、交机维保售后服务等工作发挥属地优势。公司拥有 20余艘远洋特种运输船,特种运输能力排全球前列,可将公司产品整机跨海越洋运往全世界各国港口客户。
在港机设备方面,上海振华重工从模仿跟随到超越引领,始终坚持以创新奠定市场领先地位,形成了创新的发展基因。公司秉承“每年创造一个世界第一”的创新目标,先后研制世界最大双小车岸桥、世界首创大净高比低姿态岸桥、最大的超大鹅颈式岸桥、规格最大的折臂大梁岸桥、3E-plus岸桥、世界首创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等50余项“世界第一”,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自主研制的全球首台全自动拆装锁销平台正式交付,打通码头自动化的“最后一公里”。
公司多次被评为全国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国十大创新型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振华重工凭借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各类科技大奖共78项,承担省部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37项,申请各类专利1800余项、发布技术标准50余项。振华重工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起重机工作和非工作状态下的锚定装置》正式发布,让中国标准嬗变为国际标准。
在32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振华重工积极践行国家战略,是我国装备制造行业“走出去”的佼佼者。港口岸桥(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产品连续27年保持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自2008年起全球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其中美国东西海岸港口90%以上的岸桥由上海振华重工提供,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名牌。凭借享誉全球的装备品牌优势,公司已成功带领近200家国内配套件企业走出国门,带动了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
近年来,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加快推动传统港机主业转型升级,加大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码头的赋能,提出包括硬件、软件等在内的自动化码头一站式解决方案,成为全球唯一能够提供自动化码头全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累计参与了国内外60余个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占据全球自动化、智能化码头总数的70%以上,掀起了全球集装箱装卸模式的革命。
◆ 打造振华特色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
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不断探索,先后试点建设了20个自动化工作站、智能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等,基本涵盖了主要产品的关键制造流程和工序,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性成果。其中,长兴分公司的吊耳重磅板机器人工作站是公司首个针对岸桥产品小件的工作站,通过采用具有先进3D图像识别技术的焊接自动化设备,实现构件自动识别、坡口自动寻位、多层多道焊自动连续焊接功能。箱梁智能制造车间,国内首条针对大型起重机箱梁结构制造的智能生产线,其相比传统车间减员26.7%,项目制造总周期缩短约7天,产品良品率达99%以上。
智能生产线运行以来,依靠改革创新和精益生产管理,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了整线生产效率。公司所属振华重装的桥梁 U 肋板单元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通过焊缝智能化跟踪技术机器人可完成所有焊接工作。
未来,上海振华重工将着力开展智能制造转型顶层规划,围绕过程智能、装备智能,以高效率、低成本、短周期为目标,实施透明化的生产计划与过程管控,持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具有振华特色的智能制造新模式。
每一代振华人心怀“国之重器”,都以“产业报国、振兴中华”为使命,以作为“振华人”能够为国争光而深感自豪,这种强大的自豪感已经形成了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上海振华重工将坚持以振华智慧、振华方案和振华力量为中交集团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质量型世界一流企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命题中,不断展现新作为,书写高质量发展“国企答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