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搬进高楼文明素养要跟进,浦东“故事王”来普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出生于1953年的朱国钦微信名字叫浦东阿钦,这位“70后”曾经是曹路镇的“故事王”,目前是上海市级非遗项目“曹路民间故事"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今天,浦东阿钦站上了浦东群众文化艺术馆的舞台,在浦东新区“第二届上海法治文化节浦东法治文化百场惠民行动——民法典宣传月暨法治观察进园区启动仪式”上,领到了一块“浦东新区非遗普法创作基地”的牌子。
朱国钦今天讲的是一家4个儿子“分身体部位”赡养老人的民间故事,他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肢体动作、语言都很传神,有几分“单口独角戏”的味道,看似荒唐的剧情其实也是一个普法的过程,让观众在欢笑声中收获了法律知识。
讲故事,比说教更生动,更能入耳、入心。朱国钦肚子里的故事有不少是跟普法有关的,比方说,某地一小区内,4个月大的女婴被高空扔下的烟头烫伤,民警在其所住楼栋集体采血验证DNA,最终锁定扔烟头的嫌疑人。
“现在不少农民搬进了高楼,一些陋习也要改变。”朱国钦想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高空抛物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是民事侵权的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高空抛物罪,是犯罪行为,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在浦东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织,法治与文化并行,孕育出了独具一格的“普法+非遗”模式。
此番“普法+非遗传承”,锣鼓书、上海绒绣、浦东宣卷、曹路民间故事、瓷刻、浦东山歌、浦东喜庆剪纸习俗等非遗技艺逐一呈现。为持续巩固和推动“普法+非遗传承”的有益探索,浦东新区司法局携手新场镇、高桥镇、周浦镇、曹路镇、三林镇、张江镇、惠南镇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共同打造一批“浦东新区非遗普法创作基地”,促进“盆景”变“苗圃”、“苗圃”变“森林”。
近年来,浦东以品牌塑造的策略提升普法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如今在浦东,处处可见颜值与内涵兼具的法治文化阵地,也涌现出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对“上海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阵地和品牌活动”以及“第二批浦东新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阵地和品牌活动”进行了颁牌授证,有力推动法治文化“浦东品牌”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浦东新区创造性地将普法与基层法治观察工作相结合,更好地倾听民声、汇聚民智、保障民生,有效促进社会各方参与到基层法治建设工作中,新设的18个法治观察点代表及法治观察员代表接受授牌聘任。
活动外场,还展出了国家级非遗上海绒绣《法治高桥》、上海市非遗三林瓷刻《党建引领 依法治国》、浦东喜庆剪纸习俗《法治浦东》、浦东剪纸《美好生活 法治相伴》等优秀非遗法治文化作品,以及新场彩豆画、高行四大名著趣味普法、陆家嘴小陆学法文创产品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