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理人共话创新实验室,“多带一个朋友”助青发城朋友圈再扩大
2024-05-28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市级)工作沟通会暨“多带一个朋友”创新实验室主理人交流分享会近日在团市委机关举行。来自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团市委、市服务保护办、试点城区、部分街镇团组织相关同志,创新实验室主理人、青发城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等120余人齐聚一堂,通过“多带一个朋友”这一交流分享平台,促进互学互鉴,加速资源对接,进一步凝聚建设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强大合力。

会议宣布复旦大学祖嘉科普创新站等55家单位成为第二批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市级)。青发城综合督导、场景建设、创新学院等组长依次介绍2024年青发城建设总体工作思路、实验室评估督导内容、青年夜校和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建设等相关情况。

在交流分享环节,通过“科创之新”“文创之韵”“社创之治”和“乡创之美”四个主题板块,来自上海青年创新专门工作小组相关负责同志、实验室主理人、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代表、知名主持人等围绕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建设进展、面临挑战和意见建议展开讨论,共商共议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路径。

汇聚了新车间、柴火空间、FABLAB O“数制”工坊、KICKSTARTER四个全球知名创客社群的DIIS实践工坊,一直以来从“学术、创投、企业、城市”四个方面注入一系列研发、转化、孵化内容,共同打造创新转化引擎和产业联合实验室集群。DIIS实践工坊实验室主理人张婕表示,设计驱动式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地方,必定有生命力旺盛且持续的创新生态。后续,实验室将拆分科创教学与招生组织,扩大资金来源池,增加实验室运营的韧性,实现从商业、科技与设计的结合到产学研的最终落地转化。

如何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非遗艺术的历史,学习非遗技艺,继承非遗文化,从而达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笔墨宫坊非遗技艺实验室一直在探索的。主理人许琨在交流分享中介绍,笔墨宫坊是沪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华老字号,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目前,实验室通过制作小朋友感兴趣的课程,让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植根。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将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与中小学生的教材相结合,融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

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有一间家门口的双创“实验室”颇受青少年喜爱。曹杨新村街道“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主理人刘瑶在交流中提到,实验室是以“创新实验室+社区书院”为枢纽平台,通过系列服务、宣教,打造“政、社、校、企”四方联动的创新实验室。“通过一场人人可参与的Citywork,以‘邻里单位’理念造就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授课点从‘室内’搬到了‘室外’,把‘理论课’变成了‘实践课’,让‘有意义’变成了‘有意思’,更好地遇见青春,解锁双创密码。”刘瑶表示,实验室未来还将打破街道的边界,实现跨界联名、梦幻联动,让社区对青年更友好。

以植物为载体的上房园艺创新实验室则在花园里做起了园艺科普。主理人薛铭介绍,实验室围绕自然四季变化,通过“课堂+户外”模式,从“上房植园”“闻草识香”“植汇星球”“园艺生活家”四部分开展科普课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教授关于植物养护、种植的专业知识,提高青少年的园艺素养,传递自然美、生态美的理念。此外,实验室还从“成人科普”“儿童教育”“专业培训”“户外教学”“自然体验”提高园艺科普服务水平,通过加强课程推广,进行资源互通。

据悉,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市级)目前已有105家。根据《上海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五大服务计划”行动方案》,到2025年,全市范围将设立200个“家门口”“单位旁”的青少年创新实验室,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培育优秀主理人、发掘早期创新人才的节点,并积极联动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分院)、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年夜校,助力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多功能的青年创新创业生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