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写给自己的字”终于展出了,赵冷月诞辰110周年大展揭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一代书法名家赵冷月生前曾将自己的作品分为“写给别人的字”和“写给自己的字”。“写给自己的字”他格外看重,均编号密藏,待真正有人看懂了,再拿出来作展览。先生已经故去22年了,人们觉得这样的时机已经到来。“至心——纪念赵冷月诞辰110周年书法大展”今在位于上海自贸区保税区域的上海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对公众开放。展览呈现了一代名家的变革求索之路。
赵冷月先生曾为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是现代书法转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求变”应该是冷月先生艺术人生的关键词。据先生自己讲,他“求变”之心其实在少年时代就有了。彼时父亲命他临写字帖,他觉得前人写得都太“规矩”了,“要变”才有意思。1950年为了能多看到和获得碑帖,他从家乡移居上海,成为朵云轩的常客。
赵先生的“求变”不是空中楼阁,他强调要在传承书法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学习艺术不要“进门容易,出门难”,要给艺术进行“松绑”。而那些“写给自己的字”就是赵先生所做的“求变”的尝试。此次展览的近40组赵冷月先生的珍贵书法作品首次公开亮相,这些作品主要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赵冷月先生晚年精力最旺盛的时期,每一件都蕴含着他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展览依循书法发展流变的过程,全面展示赵冷月在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等各体书法的精湛技艺,亦包括其创作的魏碑及独树一帜的榜书,均为六尺甚至八尺的大幅作品,包括中堂、对联、屏条、横片等多种形式。据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副会长、赵冷月之子赵时中透露,这些大体量的作品皆为赵冷月晚年在18平方米的逼仄居所中创作而成,“边写边卷”,完成后因条件所限,从未公开展示。此次书法大展展览期间,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赵冷月“融碑于帖”的书法风格。
据了解,赵冷月先生的书法早年受王羲之、王献之影响,后深入研究欧阳询、颜真卿的书法,并将北碑的粗犷与豪放融入其中。到了晚年,他更是打破传统束缚,以率真自然为审美追求,形成了“融碑于帖”的独特书法风格。此次书法大展展览期间,观众将有机会近距离欣赏到这些书法珍品。
在展览开幕仪式上,《惊世之笔——一代宗师赵冷月》纪录片也同时首发。该片首次全面回顾了赵冷月先生艺海求索之路。据了解,本次展览将持续四个月的时间,观众可免费线上预约观展。展览期间,主办方将组织多场书法交流和研讨活动。据介绍,上海自贸文投致力于“海派大家”深厚底蕴的挖掘,充分发挥平台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和软硬件服务优势,营造了理想的展陈效果。未来上海自贸文投将持续推出更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活动,同时积极传播海派艺术风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文化赋能浦东引领区建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