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升级,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在沪成立
2024-06-0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原创性科学研究不断突破,逐步赋能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今天下午,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和复旦大学联合举办“走进智能气象”主题活动暨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成立仪式,发布面向产业应用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2.0。以“伏羲”2.0为核心的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宣告成立,进一步推动智能气象领域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复旦大学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那一句“伏羲说,今天上海不下雨”言犹在耳。相较于去年推出的1.0系列,此次,“伏羲”2.0的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和次季节大模型,面向新能源、航空运输等行业取得显著进展。

气象,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到社会生产,到交通运输,期货交易,新能源供给,关系越发密切。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直接威胁多个行业的稳定与发展。精准的天气预报可以帮助行业更好应对风险,“伏羲”2.0应需而生。伏羲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通过采用扩散模型优化,有效缓解了模型预报的平滑问题,提高了对极端降水和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的预报精度,在TS评分等极端指标上超越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记者获悉,最新的伏羲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提供了更连续的1小时间隔预测结果,并加入海洋要素的影响,能够模拟海气耦合效应,从而提供更细化的预报数据、改善对天气系统的整体理解。对于新能源产业,这意味着更准确的风速、辐照和发电能力预测,能够优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平衡电网负荷、减少弃风弃光等,相当于为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装上了智能导航系统。

相对中期天气预报,次季节预报是15-60 天的气象预测,其预报难度大,被称为“可预报性沙漠”。带头攻关的上智院地球科学负责人李昊介绍说,上智院与国家气候中心联合研发了首个数据驱动的次季节大模型,这款最新的伏羲次季节大模型能够提供60天时长的集合预测、单次预测推理时间小于10秒,并创新性引入流依赖扰动构建集合预报,马登-朱利安振荡(MJO)和极端降水预测能力相较传统模式有明显提升。

伏羲一公里高分辨率区域大模型还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5天1公里高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预报,为提升预报的精细度和准确性提供了坚实保障。可以说,气象预报技术的突破不仅提升了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也能为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伏羲”2.0采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相对数值模式计算速度有千倍以上的提升。

今天的仪式上,上智院与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电力市场运营实验室等三家企业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也标志着“1+1+N”科学智能生态模式的深化与落实。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陆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智能气象领域要从两头来坐实,一头是发挥气象业务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把科技底座打实,此次联盟的成立,可以把前期已经有的非常好的研究有更明确的产出导向,把大模型精度做得更准,预见更长预期,提高效率,另外一头是要把应用场景进一步坐实。他强调,做气象预报,最终目的是保障安全,助力行业发展。“气象像是一把盐,撒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做好智能气象,就是要让这把盐更好地撒到该去的地方,做好助推器和润滑剂。”陆波形象地比喻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