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插画师重现《山海经》神兽风采
2024-06-0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当康、烛龙、旋龟、文鳐鱼……被誉为“博物之书”的《山海经》里记录着众多神兽,它们的形象在人们的想象中流传千年。不久前在长宁区开馆的生境博物馆里,首展与上海自然博物馆联动,展出以“邂逅山海”为主题的生境艺术复原展。12幅画作出自90后插画师聂嘉更之手。从小爱去动物园、爱养宠物,还爱看姥姥养花的青年,在闯入《山海经》的神奇世界,与各种神兽、植物邂逅时,仿佛找到了最自洽的表达方式。

《当康纳福》《烛龙瞑视》《旋龟镇山》《文鳐飞天》……一共12幅画作花费了聂嘉更2年多时间创作,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营造出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因为是以《山海经》中的神兽为蓝本,还要结合自然、环境要素,科普生物多样性,对聂嘉更来说无疑是一次挑战。

这名90后4岁踏上探索色彩与创意的旅程,那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常给他一沓纸、一支笔,让他随意涂鸦,小学三年级开始系统学习绘画。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的聂嘉更,大学是国画专业的学生,还曾在意大利旅居,创作风格逐渐沉淀为扁平、水墨、拓印、国潮。

生肖系列

之所以能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合作,是因为2019年聂嘉更在上海创作了一组作品《生肖帝后》。作品是将生肖和我国古代历届帝后政治家相结合,鼠牛虎兔对应子丑寅卯,用鼠的形象绘制太祖朱元璋,牛的形象绘制皇帝嬴政,兔的形象绘制武则天等,最终呈现了十二生肖结合十二位人物的画作。画画查找资料并且坚持“只有说服自己才能说服观众”的观点就是从那时候落实的,在聂嘉更看来,他创作的作品是能让人感受到真实存在的,“让人看了觉得是我们身边的生肖,并且从配饰上有迹可寻。”

聂嘉更欣然接受《邂逅山海》系列作品的创作,也因为他是一名喜欢自然、喜欢动物的插画师。小时候,爷爷带着他养鸟,家里有亲戚在动物园工作,他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还会学着动物的样子模仿。从小到大养过鸡鸭、猫狗,甚至还养过宠物蛇。姥姥家里则种植了很多花卉,姥姥是他的花卉植物启蒙老师。

在聂嘉更反复翻阅《山海经》时,他被里面的神兽、植物深深吸引,神兽激发了他的想象,上海自然博物馆给予的科学支持则让他的画作有了科普意义。创作对他而言,是文化和自然相融合的过程,更是疗愈自己的旅程。“我希望我基于资料设计的神兽是能够在真实世界中生存的。每一幅画作反映一种神兽生活的场景,但我更想通过画作讲故事,能从细节处看到神兽动态一生的模样。”

创作无止境。最近聂嘉更又开始新构思,这次他将目光投向了老字号。他发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老字号,就如糕点,北京有稻香村,上海有杏花楼,太原有双合成,各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他想通过画笔将老字号拟人化,因为老字号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标志,更是对传统与经典的传承与致敬。

【认识神兽】

神兽:当康

画作:《当康纳福》

《山海经》中关于当康的记载:“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曰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当康降临,经过的地方都会收获丰收,世界祥和。

所以在设计时,聂嘉更希望观众看到当康的第一感觉是:很暖、很祥和。“绘制当康时,我参考吹糖非遗,胖乎乎的就很可爱。纹样方面我用到了麦子纹样、灵芝纹,以及我国古代玉璧上的谷纹。”当康原本就是猪的形象,他参考了现实生活中的红河猪,疣猪,大林猪。对于《山海经》中提到的“见则天下大穰”,他则参考野猪的习性,“当康有着出色的嗅觉,喜欢拱土寻找埋在地下的菌子来食用。拱土的过程相当于给作物松土,当康的粪便又是很好的养料。当康头上类似灵芝的角质可以撞击果树,让果实掉落下来。于是就能解释,当康走到哪里,种子就落在哪里,从而天下大穰。”

画面设计上,聂嘉更呈现了当康在行进过程中的丰收场景,所以画面左侧麦子已经成熟,而右侧是还没成熟的桃子。当康带有祥瑞光环,所到之处也有小动物来朝圣,“画面中有三只白鹇围绕着当康,我也借鉴了‘三星报喜’ ‘三圣来拜’等典故。”

神兽:耳鼠

画作:《耳鼠穿林》

《山海经》中对耳鼠的描述: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与之结合,聂嘉更对耳鼠的参考来自蜜袋鼯与跳鼠,画作参考了自然界中“共生”的现象,画面展示了耳鼠的逃生场景。“耳鼠有着机敏的听觉、视觉、嗅觉,在众多小动物中,耳鼠是小哨兵一样的存在。画作描绘的是耳鼠发现危险后做出反应穿过丛林,其他小动物们也惊慌逃窜的场景。”

创作时,聂嘉更碰到了难点,原文中提到“以其尾飞”的设计很费周折。经过资料查找,聂嘉更给耳鼠做了这样的设计:耳鼠身体小巧,却拥有一条是自己体长十几倍的尾巴,尾巴发达,且在尾巴末端还有形似船舵的长鬃毛。“耳鼠的耳朵很大,身上的鬃毛又十分特别,能和周围的磁场产生奇妙的反应,与其说它在空气中飞,其实更像是在水中游,通过尾巴的摆动拨动周围的磁场,就像用尾巴在飞行。”

神兽:彳敖彳因

画作:《彳敖彳因盛怒》

《山海经》中对其描述是:其状如牛,身白而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獓因,是食人。《神异经》中对其描述则多了“手虎爪”。

于是在设计彳敖彳因外形的时候,聂嘉更除了参考瓦图西长角牛、非洲水牛、美洲野牛以及牦牛外,还参考了棕熊与老虎的特征。对于“其豪如披蓑”,他从北方舞狮得到了灵感。“画作上看到这个神兽除了有青铜器铭文、云气纹、敦煌纹样外,还能看到我国北方舞狮的踪迹。”

在构思之初,聂嘉更就想展现这个神兽捕食天地震撼的场景,在它狩猎时总会引发一阵沙尘暴,所以它出现时总是百兽逃窜。而聂嘉更自己曾经历过一次沙尘暴,肉眼可见头顶的天空逐渐变成橘黄色,十分震撼。所以在创作时,他放大神兽的体积,博物馆的老师们经过查阅资料,推测神兽可能生活在敦煌那一带,所以画作配色实际上来自敦煌莫高窟某窟藻井的配色。

神兽:烛龙

画作《烛龙瞑视》

《山海经》中记载: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在创作时,聂嘉更参考了河洛星图、汉代星图。睁眼为昼,闭眼为夜,他展现了神兽烛龙让世界昼夜交替的场景,默默俯仰寰宇,品读世间万物的一生。烛龙体型巨大,聂嘉更为了体现巨大,设计的画面中,地球只是烛龙的龙珠。

根据资料查阅,烛龙生活在极北严寒之地,所以在他的画作中能看到麋鹿、丹顶鹤、北极熊、棕熊以及苍狼。

创作这幅画作时,聂嘉更给自己播放了气势宏大的背景音乐,整个人沉浸在烛龙的世界里,“绘画时我始终都很兴奋,身体都有点发麻,画作也是一气呵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