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解析:贴近学生生活,凸显思辨特点
2024-06-0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今天11:30,随着语文科目考试结束,2024年高考作文题也正式出炉。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这个作文题目该怎么写?写作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多位教育人士进行了解析。

松江区教育学院正高级教师陈赣认为,今年的作文题目对学生而言感觉亲切,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每个人可能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以“认可度”评判事务,学生在写作中入题快,有话可说,能写出自己的内容。同时,题目开放性较大,围绕“认可度”谈思考,可以从认可度的概念、内涵、外延形成的过程进行判断,也可以进行思辨思考,“认可度”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是感性的,可以在历史语境中作分析,也可以在现实问题中做判断,也可以将“认可度”作为评判事务的一句,既可以是大众意志,也可以是局限性的。

在陈赣看来,这个作文题目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很短时间内让学生思考认可度对判别事务的方向,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体系,对学生一生的成长意义很大,学生写完作文的过程也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能否被他人认可或者认可他人,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看到今年的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最直接的感受也是题目贴近考生的生活。她认为,这个题目引导学生凝练、反思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唤醒学生展开思考,并从写作中获得成长。

郑桂华坦言,这个题目服务于高考对人才选拔的要求,让学生很是发挥写作水平,提高思维能力。而高考也是对语文教学的检验和呼应,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回应了教材中若干个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辨析日常生活中的关键概念,以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她表示,高考既是作答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不论是自己对别人的认可还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都有较大的思辨空间。

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程元表示,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一向体现思辨特点,这在今年高考作文题中也十分凸显。作文题目聚焦认可度概念提出问题,学生应该如何认识和理解“认可度”,又该如何认识“认可度”在判别他人、外界的事和物时起到怎样的作用和价值。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可以与试题平等、多元地对话。

程元认为,学生可以思考的角度有很多,比如,可以聚焦“认可度”的概念本身,从解析复杂概念的角度解释什么是“认可度”,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认可度”形成的基础和过程,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还可以考虑“认可度”在判断外界人事物的过程中究竟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进而对“认可度”的公信力和合理性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对外界以及外界对自己的判断和认可是否合理,形成自己的思考。在与试题不断对话的过程中展开思考,展示考生的思维水平。

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沈红旗认为,高考不同于一般的检测,对其试题质量的评价考量,公平公正永远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今年的命题者停止了饶舌,把更多发挥的空间留给了考生,“这一命题对考生是相当友善的,它相当于发出了一次优雅的邀请,引领考生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而对话的空间是巨大的,充满了诸多的可能性。”

沈红旗分析说,从定义核心概念的角度出发,认可的表现多种多样:可以颔首默许,可以竖指表扬,可以口头认同,可以微信点赞,可以下笔称赏,当然也可以用脚投票。认可者的面目也千差万别,有心口一致的,令人肃然起敬;也有心口不一的,令人大跌眼镜。“我们判别事物,区分高下,需要人们的‘认可度’吗?说可说不可其实都无所谓,关键是你以哪个时代的‘认可度’来衡量。”他表示,发明新事物,创造新观念,当然需要人们的“认可度”,但划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作品,往往超越了当时人们的认知能力。而认可度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此外,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人群中,认可度可能大相径庭,是应该更关注专家的认可度,还是更在乎广大民众的接受度?这些追问都是严峻而犀利的。

沈红旗认为,综观全国高考的六张试卷,作文命题共性明显。一是题干普遍趋向简洁,上海最短,只有18个字,新课标II卷最长,也不过100字左右。二是主要关注两大话题,第一是人际之间的评价交流,如全国甲卷的“坦诚交流”、天津卷的“被定义”、上海卷的“认可度”、北京卷微写作的“点赞”,第二是关于教育的思考,如新课标I卷的“问题”、新课标II卷的“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北京卷对“历久弥新”和“打开”的思考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