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还很有新意,非遗正重新焕发生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今天是2024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非遗日)。其实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者来说,让非遗真正走进市民的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而不是被锁进博物馆,真正成了“遗产”,这是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不仅需要他们改变非遗呈现的方式,还要持之以恒,让非遗保护和传承永不落幕。今年非遗日的很多做法为此提供了参考。
// 戏曲非遗原来如此精彩 //
上海各大市级院团的戏曲清一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戏曲普及本身也是非遗走近市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携手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沪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和上海宛平剧院,共同打造为期两天的“非遗戏韵·游园会”活动,让人感觉到古老的戏曲依然生命力旺盛。
下午,宛平剧院的戏曲会客厅“戏味十足”。许多过去只能在舞台上见到的名家纷纷走到市民中间,“京彩三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天然昳丽·昆曲情缘”“上海的声音-聆听沪剧之美》”“漫谈越剧之美”“对话经典 接力传承-《金龙与蜉蝣》(传承版) 剧目分享会”、“评弹中的《长生殿》”等互动讲座相继举行。让人在赏美中又有所学,获得感满满。
戏曲游园活动现场,以戏曲“服化道”为切入点的戏曲美育课堂2.0版《她“戏宛宛的百宝箱”,从传统戏曲“五箱一匣”的规制出发,结合“开盲盒”形式,进阶解锁戏曲服化道的秘密。“戏曲梳妆台”则擅长打造沉浸式妆造秀,这次不仅将越剧经典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演员妆造全过程搬到台前,之后还为大家带来《梁祝》片段快闪。
除了精彩的戏曲演出和互动体验,戏曲“国家队”和非遗匠人联袂推出的非遗市集也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及所属单位带来了特色文创、限定印章、互动游戏等。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表示,举办“非遗戏韵·游园会”系列活动,不仅是对戏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近距离展示,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有力推动,既传递出戏曲人的“精气神”,又将非遗融入生活,激发市民对戏曲艺术和非遗技艺的兴趣,赓续城市文脉,赋能城市消费,打造美好生活,同时也为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非遗保护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
今天,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近五年,上海参与认定的国家级、市级代表性项目有58个、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47位,参与组织370家市级项目保护单位、600多位代表性传承人评估,累计开展7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63卷国家级项目丛书编撰出版,摄制8K超高清短视频《海派百工》两季85集。
上海市非遗中心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贯穿全年,深入城市肌理,并且和市民生活密切结合。他们通过“社会大美育课堂”“市民艺术夜校”“公共文化内容配送”等平台,开设亲民便民的非遗普及课程,开辟宜乐宜游的非遗研习空间。34家非遗重点场馆举办600多场非遗美育活动。47项市民夜校非遗课程、1000名学员遍布全市11个区的教学点。寒暑假“非遗学苑”惠及青少年学员2000余名。1516个非遗项目纳入文化配送名录供社区市民点选,非遗各类项目配送服务2554场,受众近30万人次。
而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一旦起步就没有终点,这已曾为全社会的共识。这次结合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策划推出了持续到年底的四大主题活动,让市民全方位多维度地走近非遗。其中,非遗传统戏剧电影展映活动将在国泰电影院等10家电影院举行,戏曲电影《邯郸记》《敦煌女儿》《曹操与杨修》《贞观盛事》《萧何月下追韩信》等一批戏曲电影将与观众见面。上海市非遗中心还在积极筹备参与今年的进博会。他们已连续六届参与在进博会新闻中心设立“非遗客厅”共展示非遗项目163项,展出710件(套)作品,邀请近100位代表性传承人参与现场互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