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节日“可看可听可上手”,在图书馆里感受端午节的满满质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图书馆里的端午节一定是文化感满满的,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便是上海图书馆“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给读者留下的印象。这个端午节,很多人是在图书馆度过的,他们听讲座,还能上手做“书法龙舟”和“步摇发钗”,体味端午节的“质感”。
一早,上图东馆美术文献馆馆员柴小山的端午节讲座便开讲了。讲座由“汉字溯端午”“古籍说端午”“翰墨写端午”三个部分展开,先从西晋《风土记》中对“端午”的最早记载出发,从文字学释义的角度详解“耑”“午”二字的由来,再通过古籍里对端午习俗的记载,为读者科普古人的端午节俗。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与宋人的《岁时广记》中,不难发现吃粽子、赛龙舟这些当下常见的端午习俗由来已久。三件与端午节有关的书法作品——东晋王羲之的《曹娥碑》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明代文徵明的巨幅巨作《端午赐扇》用笔一丝不苟,提按顿挫气势连贯;清代王铎的书法作品用笔上下跳跃、纵横飘忽。
在柴小山看来,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早至春秋之前,江浙地区就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唐宋之时,始兴龙舟争标之竞赛。以声势壮观论,时至今日,赛龙舟已是遍布我国江苏、浙江、上海、安徽、陕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福建、广东、江西等地的端午“固定节目”。
“过去我们只知道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没想到端午节背后还有这么多的文化。”一位读者告诉记者,“图书馆里的端午节就是不太一样,这不仅能告诉读者端午节的由来,还能看到端午的发展。”记者发现,参加活动的读者很多都是家长带着孩子来的,“亲子端午”成了今年节日的主流。
这还不是全部。在讲座之后,读者开始亲手“触摸”端午。所谓“书法龙舟”就是在手工袖珍龙舟制作完后,选择喜欢的吉语内容与书风字体,在馆员指导下书写于龙舟上。而“步摇发钗”同样文化底蕴深厚。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重要头饰之一,文献中最早出现步摇是在战国时期宋玉《风赋》中“主人之女,垂珠步摇”,步则摇动是步摇最明显的特点,两汉时期,步摇兴起,到了魏晋南北朝,妇女佩戴步摇之风达到鼎盛,成为常见的头饰。读者通过制作“书法龙舟”和“步摇发钗”,发现端午原来是可以“制作”出来的,而亲手创造的端午显然更有意义。
据悉,“我们的节日”系列是上海图书馆阅读季(2024-2025)“寻文脉:探中华文化之源”板块的重要活动,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与节气文化,将民俗知识、文化智慧以丰富多彩的创意形式在图书馆的各个空间场域呈现,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为读者提供体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图东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副主任王晨敏告诉记者,年日轮回,传统节日与节俗依旧焕发着独特魅力,上图东馆的节日主题读者活动将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实基础上,不断丰富,不断更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