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呈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国风悬疑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迎首演
2024-06-10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一缕坠胡声肃杀悠扬,千年古画竟暗藏诡船谜案……国风悬疑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目前正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热演,该剧选取原著中“梅船案”与“八子案”将北宋士子间的貌合心离揭露无疑,也通过一起离奇的命案为盛世繁华下重重危机带来一丝微光。

该剧在此前已拥有亮眼的票房成绩,不少观众也在各个社交平台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清明上河图密码》迎来首演,宋制汉服、文人雅集、诗文相合,琴、棋、书、画、茶、酒、香汇聚一堂,一派古风古韵跃然舞台之上。为了更好地为观众呈现这个简而不失其华的朝代,剧组在音乐、服装、礼仪、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第一场戏是发生在立春的一次文人雅集,弹琴作诗、挥毫落纸,看似信手拈来的日常雅趣却是演员们历经三个月密集培训的成果,导演王骏晔分享创作过程时提到:“我在挑选演员时,就囊获了好几位本身就有才艺的青年演员,他们或会写书法或有戏曲、武术功底,进组后还特地邀请了不同领域的老师,教演员宋朝礼仪、练习当时的仪态,精进书法琴技,学习点茶打香印。”

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创作的可能性也在不断生发。例如,雅集伴奏的一曲《春启》,便是演员从零开始练习,最终便在舞台上现场演奏了古琴曲。全剧音乐方面也选用箫、古筝、琵琶等传统乐器进行创作,利用其独特音色来表达特定的情绪和气氛,打造了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音乐氛围。

临近中场,剧情迎来转折。汴京汴河上,两艘大船忽然相撞,漫天梅花飘下,一艘大船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凭空消失,甚为离奇,就此,探案三人组悉数登场,悬案剧情从而展开。案件中大船凭空消失的障眼法在舞台上完整还原成为该剧另一大亮点。舞台整体的基本构造来源于中国建筑木作的梁柱结构,所有舞台物件都由木质材料通过不断重组来产生,不同的形制、不同的体量的木料纵横相交、层层叠叠,构成一张巨大的迷网。

宋代的文化与艺术表现出了更为纯粹的中国风格,淡泊秀丽中透出精致典雅,该剧服饰就以宋代书画为美学圭臬,尽可能复刻宋朝服饰、面料的制式,细节辅以手绘纹样与手工缝制。例如,女性角色身着的“抹胸+褙子”就是宋朝女性最典型、最时兴的装束,剧中开封府左军巡使顾震服饰使用的锦缎则不同于文人角色身上的粗麻。色彩则以低饱和度的蓝、绿、灰、棕等颜色表达宋人衣袍素雅、返朴归真的审美情趣。

《清明上河图密码》是作者冶文彪历时十年而成的长篇巨著,该作以名画为切入点,又从名画中带出故事,将画卷中824个人物逐一赋予故事,试图挖掘隐藏在画卷背后的惊世阴谋。作者冶文彪在采访中说到:“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是从中古向近古迈进的阶段,有分水岭式的演进价值。《清明上河图》应该是传世名画里第一幅大规模表现市井文化的作品,从画中能无比真切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时代场景和生活实况,几乎像一张巨幅的实景照片。”

国风悬疑舞台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根据冶文彪同名系列小说改编,由马楠担任编剧,王骏晔执导,沈力担任舞美设计,吕亮作曲,集合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本轮将持续上演至23日。

如果说“好看”是观众对人物演绎或剧情故事的肯定,那对剧中文化的抽丝剥茧和对技艺的追根溯源,则表现了主创团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渴望。近些年,古风、国风成为了一个现象,是华人对于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更是年轻人一种与时俱进的个性表达。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近几年上演的大热话剧《红楼梦》《西游》等中国经典名著改编作品也掀起了一股国风舞台潮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