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新闻更被需要,复旦今年首设本研贯通学制“望道新闻卓越班”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朱一丹/文、图、视频
去年招生季,有网红一句“孩子想报考新闻学就把他打晕”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讨论,也让不少高考后面临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对新闻学有了“误解”。学新闻还有用吗?新闻学真的毕业即失业吗?记者今天从复旦大学获悉,面对AI时代和国际传播大格局,培养国家需要的新闻传播复合型高端人才实为更加迫切,以本研贯通学制培养的“望道新闻卓越班”今年将首次招生。同时,复旦大学今天官宣,将在修读、分流、转专业、升学四方面的“自由”上给足诚意,赋予学生“干细胞”式生长的权利和能力。
◆ AI时代,新闻更加被需要 ◆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新闻学项目主任李泓冰坦言,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新闻专业去年因自媒体的言论受到更多的关注。她认为,面对这样的言辞,我们要有两个基本“提醒”:一是,不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另一个是也要意识到其中合理的成分。
“客观上说,现在全国包括民办院校在内有300多所院校都在招收新闻专业的学生,当下,面对新的时代和技术的更迭,很多媒体机构都在进行结构性的调整,这样的情况下,如此大量新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是不是都有合理的出路确实是一个问题。”李泓冰说,复旦大学今年首次面向高考生推出的“望道新闻卓越班”,“取法乎上”,就是希望这个班级的毕业生未来能锚定主流媒体,在主流媒体中有更多的复旦色彩。
此次的“望道新闻卓越班”,定名“望道”,是因陈望道先生是新闻系创系成员之一,也担任过复旦新闻系主任,“望道班”是希望有所传承,同时也注入了“望时代之道、望新闻之道、望未来之道”的涵义,期待复旦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多阅读、观察、理解我们时下的中国,理解国家的历史,更有针对性地去报道中国。因此,项目将遴选高水平专业和业界导师担任班导师,同时,因国际传播人才急缺,将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名校的合作,让学生在国际交流,甚至是国外实习方面都有比较优先的资源。
在人才培养上,相应的是,也会更加注重实务,更加能够读懂国情,并且有更多的实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泓冰幽默地说,可以是“恶狠狠读书,急吼吼做事”。李泓冰认为,新闻学是这个时代的需要。“现在时代变化极其迅速,AI更是在时代变化的首位。自ChatGPT从2022年问世到现在,AI 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AI出现后,我们对真实的追求比以往更为强烈。
“对真相的探究,对整个事实的核查,这一定是新闻业的核心内容。因为人工智能的迭代让我们感觉‘眼见不再为实’。比如说Sora,它可以从文字迅速秒变视频,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见一个图像首先要问是不是AI生成的。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对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它的事实核查能力都有了更高的期待,新闻更被公众需要了。”李泓冰强调。
◆ 术道结合,培养卓越新闻人才 ◆
针对社会上对新闻学的“质疑”以及快速发展的AI技术,李泓冰说,在复旦,对新闻学子的培养更加注重“术道结合”,希望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有新闻理想的、竞争力更强的新闻人才。
“所谓的道就是新闻之道,就是对真相的不懈追问。”李泓冰一直坚持一个观点,不是说社会对新闻不需要了,而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新闻业,我们需要招高分考生,同时我们也要需要招有新闻理想的学生。“望道新闻卓越班”的培养特色也是在道和术两个层面,希望能够给到同学们更强的竞争力,更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实现发掘真相,推动社会进步这个终极目标。
落实在具体的培养方案上,李泓冰表示,她所带领的望道新闻卓越班首要特点就是“实时性”。“传统的教材永远是对过去实践的总结和学术的梳理,面对新时代,很多教材并不能回应未来之问甚至现实之问,因此,这个班还要特别注意追踪时代的变化以及新闻界的各种挑战,这样学生在一毕业后才能直接上手工作。这个实时有观察、有实践、有采访、有呈现。”
具体课程上,李泓冰自身也会为“望道新闻卓越班”开一门课叫《观察中国》,实时解读新闻热点和舆情走势。“这样的授课形式,我上学期已经在开展实践了,我和几名学生每周在一起聚一下,实时观察本周发生的国内外的大事。我们来观察西方媒体、我们的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如何同题报道,什么才是我们主流媒体的持中守正,也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梳理和点评中知晓原来很多新闻背后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仅仅是说写个导语,写个消息这么简单,目的就是学会观察中国、观察世界。”李泓冰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朱一丹/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