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大学生相聚长宁,“毕设之星”诞生!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毕设青年为长宁做出了怎样的设计?青春与城区的双向奔赴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6月13日举行的“人才汇聚时尚之都 青春创意点亮长宁”2024全国联合毕设“长宁行动”成果展上,学生们为百年新华路设计了IP形象mumu,为虹桥艺术中心设计了系列文创,潘东居民区也有了街角会客厅、车棚艺术馆。
※ 长宁“出题”,大学生用设计“答题” ※
2024年全国联合毕业设计花落长宁,打造了长宁“出题”,海内外大学生“答题”的联合毕业设计模式。长宁区挖掘了8家重点单位及重点产业企业,推出了包括“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城市文化与商业美学”“品牌与包装设计”“数字艺术设计”以及“李宁专项”5大版块38个选题,吸引全国40所高校、128名大学生参加。
现场,1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经历层层选拔,在毕设之星大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作品。今年,新华路迎来百岁生日,东华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张天翊围绕新华路百年庆典和法华牡丹节设计了一系列文创产品。“我在前期调研时了解到法华牡丹节是街道的品牌活动,可以以此为创作点。”她确定了“IP构建+活动策划”的思路,设计的IP形象“mumu”是以牡丹花为原型进行拟人化设计,头发灵感来源于牡丹花瓣的形状,黄色部分巧妙地融合了邬达克建筑的庄重典雅与牡丹花蕊的娇艳。她以此为基础设计了表情包、海报、导览地图、明信片等,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citywalk指南。
活动方面,张天翊设计了“游在新华、学在新华、玩在新华”三个主题活动,如“学在新华”就是通过插画生动形象地展示牡丹嫁接这一非遗技术的嫁接过程。张天翊最终斩获了一等奖。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傅琍璇凭借《心流漫行:陆家浜滨水空间活力再生计划》获得了最佳人气作品奖。她所考察的陆家浜滨水空间是新泾镇核心发展轴线,通过前期现场调研、访谈和问卷调查,逐渐给了她设计思路,想以完善河道的景观环境为基础,更侧重河岸上“人”的使用体验进行设计。因为傅琍璇所学的《景观设计学》一书中提到:“人们规划的是一种体验……”她发现心流理论与其不谋而合,“心流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产生于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所以傅琍璇将主题定为“心流漫行”,以“一轴一环五分区多节点”进行规划,其中一轴为景观水轴,一环为心流体验环。“心流体验环是在场地原有的道路骨架和周边小区分布肌理的基础上,设计一条栈桥环路,旨在不破坏河岸动植物群落的同时,串联起整个场地。我还设计了无界公园,微型花园迷宫,想利用桥下空间建立生物友好型栖息地等,希望更多人能享受慢河、慢行、慢时光。”
※ 增能计划为毕设学子提供综合服务 ※
现场3楼的毕业设计作品大展汇集了全国40所高校128名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以海报画展、沙盘模型、文创产品、视频短片、论文集锦等多种形式展出,展现了青年设计人才在长宁城市更新、社区营造、产业IP打造等方面的无限创意。
为进一步推动青年设计人才和作品在长宁的落地转化,区委社会工作部、区人才工作局、区商务委、区人社局联合推出全国联合毕设“长宁行动”聚能增能计划,为毕设学子提供党建联盟加持、就业创业服务、大咖赋能指导、人才安居保障四方面综合服务。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人民城市”理念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首提地,也正在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东华大学、长宁区将开展紧密合作,集聚多元主体、多样资源、多维场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的系列思政大课,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长宁实践注入更多新鲜血液。现场,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长宁区融媒体中心、古北市民中心、钱学森科学家精神展示馆、新泾镇绿八居民区生境博物馆、上海黄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授牌区校共建“校门口的思政实践基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周胜洁/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