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郑大圣:海派电影应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2024-06-18 文教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在上海这座“电影之城”,一批才华横溢的上海籍青年导演正崭露头角。他们推陈出新,用新锐影像传递上海在新时代的新风貌,也为上海影人在当下华语电影版图中找到了全新基点。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旨在扶持新导演的“海上电影沙龙”在今潮8弄举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郑大圣表示,“海派电影、海派文化,一定不是一时一地的概念,不应该特指某一个时期,也不应该特指于上海这一城,一定要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才有可能创造出新一代的海派文化。”

在行业内,有一个专为青年电影人充分展示艺术才华与艺术创造力的影像场域“HiShorts!”。它在5年的发展中,发掘了许多优秀的上海题材短片。这些短片立足上海本土,延续了上海近百年来的电影文化传统,并将海派文化的基因于短片中发扬光大。“海上电影沙龙”正式由其“上海本土青年版”——ShangHiShorts!联手上海电影家协会联手举办。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著名导演郑大圣,虹口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郭鹃,HiShorts! 创始人、总策展人王小曼,《地久天长》编剧、作家阿美作为嘉宾出席本次活动。郑大圣希望通过这样的扶持平台,让更多的青年导演展示他们的才华,“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不仅有助于繁荣上海的电影文化,也能让全球的观众更好地了解上海、了解中国。

开幕式活动上,到场的上海影协会员与部分影迷共同观看了2023 HiShorts! 评审团主席推荐短片《白驹卧隙》,映后,资深影评人孙孟晋、《白驹卧隙》导演梁海也和王小曼以此片为样本,深入探讨了青年导演的创作。

孙孟晋认为,整部影片透露出举重若轻的气质,台词、灯光、节奏等等,都蕴含着浓厚的上海味道,“《白驹卧隙》展现的是上海高大上之外的生活,是光鲜亮丽世界的背后。很接近小时候自己的生命体验。片子里有鲜活的海派文化,市民文化,延续了从晚清开始的文脉,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厚重和底蕴。”

谈及影片的创作初衷时,梁海表示:“我对老年群体有关注,他们以前的故事应该被看到,但他们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上海当下昂扬的城市气质,其实也是由我们的父辈所形成的,它没有北方那么激烈,相对更务实,这种气质构成了今天的上海。”

这样的探讨,也非常深入。在大量目光都在关注上海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它如何对标世界时,怎么讲述上海的历史?怎么样记载一个大时代的小记忆?探讨者们都表示,这是青年导演们可以发掘的海派电影题材。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