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无数的他走了,蓝天救援队:将推广流动AED项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2024年6月15日,上海蓝天救援队痛心地得知,我们失去了一位无比珍贵的队友——万光超。他的意外离世,让我们深感悲痛。”昨天,“上海蓝天应急救援”发布讣告,纪念年仅35岁就溘然而逝的队友。
土耳其地震、郑州大水……因为工作的缘故,本报记者曾数次采访过万光超。这位妻子、队员眼中的大好人曾救了许多人。让妻子唏嘘的是:在丈夫直挺挺倒地后,现场却没有专业人士能够施救。
“如果现场有懂专业救援的人在就好了,如果现场有一台AED老万或许能救回来?”采访中,不管是上海蓝天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上海蓝天救援队)理事长助理高峰还是万光超的妻子许婷,都喃喃说起过这些“如果”,但世间没有“如果”。
“这件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该大力推广流动AED了。”高峰说。
曾瞒着妻子参与土耳其救援
去世前曾收藏了猝死的帖子
万光超离世后,他的妻子在蓝天公益救援队的群里发了这么一段话:“各位蓝天的战友你们好,我是万光超(老鬼班长)的遗孀,万分感谢你们对我老公的缅怀。今生能和你们一起‘战斗’他一定很开心,我已把你们对他的关爱和思念说于他听了,我想他也会很想念你们的。他是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他的正值大爱感染了我,他对这个社会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爱,我也会带着他的这份爱和勇敢坚强地走下去,守护好我们的家庭……”
接到记者的电话,许婷的声音有些疲惫,但又透着坚强。“这两天我拒绝了其他媒体的采访,我能这么平心静气和你说话,是因为我的泪都流完了。老公走了,我还有两个孩子,他还有老爹。身上的担子很重,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回顾丈夫出事那天的场景,她的声音低沉下来。“上周六早上我开车送到他苏州的基地,他作为教练要给一家公司的八九十名员工做团建项目。途中我们在服务区吃了早饭,一切都很正常。中午12点不到他给我打电话,让我下午别去接他了。晚上还有晚会。”
6月15日的这一天,一切都稀松平常。但当天下午,许婷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直呼其名并告知她一个残酷的事实,“老万在活动现场直挺挺倒地,在120上就没有生命体征了,到了医院诊断为猝死。”
“他做了那么多善事,救了那么多人,现场怎么没人能救他?”许婷透露说,根据现场人员的转述,丈夫倒地后被大伙扶着平躺,工作人员立即拨打了120电话,接线员远程指导急救,但毕竟现场都是非专业急救人员,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
拿到丈夫的手机后,她天天翻看丈夫的手机备忘录,其中有一篇是关于心梗猝死的统计数据。他标红了中国每年发生多少起猝死病例,男性比女性高四成。许婷看毕这篇帖子心痛不已。
2008年两人相识相爱,2009年结婚,2010年有了大儿子,2013年小儿子出生,2024年老公去世。一连串报出这些对许婷而言有纪念价值的年份,内心透着不舍,“老万一直都是一个什么事都为别人着想的人。他经常一回家就说,‘老婆,我给你带好吃的回来了’。对我十分宠爱。他走了,这世间再也没有像他这样爱我疼我的人了。我希望通过这件事能让更多人的警醒,爱惜生命,保重身体!”
许婷眼里的丈夫对自己要求很高。去年,万光超突然打电话给她让帮忙找护照,且谎称到北京学习。直到在机场了才先斩后奏说明实情,自己是到土耳其参与救援。虽然内心既担心又恐惧,但许婷还是让丈夫安心参加救援行动,叮嘱对方保重安全。“那次救援十分惊险,他还发烧了。他真的是一个非常勇敢、坚韧的人。他参加救援队,就认定了这是一个纯公益的组织,无关名利,觉得做公益就要很纯粹。”
入队8年辗转各地参与救援
队员眼中并肩作战的好战友
出生于1989年的万光超是一名户外露营从业者,拥有丰富的户外经验。他于2016年加入上海蓝天救援队,蓝天ID为老鬼班长,累积了714小时的公益志愿服务时长。他曾荣获2018年上海蓝天救援队优秀志愿者的称号,并在2021年“7·20”河南洪水救援行动中荣获荣誉志愿者。这些年,他主动参与了2023年土耳其地震救援、2021年河南郑州水灾救援等大型救援行动,多次参与安全保障、救援技能训练、人员失踪寻找、应急知识宣传等行动。
正如蓝天队员发布的讣告所言:“在大灾大难面前,万光超总是与队友并肩作战,与时间赛跑,见证生命的奇迹。他展现出了无私、勇气和决心,是我们上海蓝天救援团队中的一颗璀璨明星。面对救援对象,他常怀关怀和爱心;面对艰苦、危险的救援环境,他总能逆行而上,坚定地站在第一线。在蓝天救援公益道路上,我们并肩作战,携手前行。他的身影,是我们蓝天团队中最坚实的力量,也是公益志愿者的楷模。得知万光超的生命停留在了35岁的这个夏天,上海蓝天救援队全体队员无不悲痛万分。我们痛失了一位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失去了一位无私奉献的蓝天志愿者……”
“我6月6日还和老万打过电话,沟通开展安全课程的培训。谁知,6月16日接到队员电话,提醒我看下群消息,这才知道老万走了。”高峰立即播打了老万的电话,电话那头,许婷不停地抽泣,“我们打算今天下班后启程去老万老家山东,送他最后一程。”
对于老万的离开,高峰和其他队员都表示难以置信。“他平时要带团,身体素质相当不错。曾报名过土耳其、河南郑州水灾等大型救援项目。去年甘肃地震他坚持要报名,考虑到他在带团我们就没让他去,嘱咐他先做好自己的事。”
在徐汇滨江开展常态化保障
呼吁私家车设共享AED
“很多人觉得急救距离自己很远。以前只听说过朋友的朋友发生猝死,没想到这次就是身边最亲密的队友。”高峰透露,自己和上海一所三甲医院的国际医疗救护队队员聊天时,也听说对方的朋友出了意外,旁边没人会救撒手人寰。“如果有人发生心梗,倘若第一时间采取急救处置,再加上身边有AED的话,抢救回来的可能性很大。”
他透露说,上海半马有选手倒地后,抢救及时加上有AED。“老万这件事让我们感触很深。我们救别人,如果我们倒下来了,谁来救我们?如果当时带了一台AED是否会有更好的结局,这个不能揣测。”
高峰介绍,发生心梗后,黄金救援时间是4分钟,期间如果有人能为患者做心肺复苏(胸外摁压和人工呼吸),再加上AED,也许就能避免悲剧的产生。“上海很多公共场所已经配备了AED,但有很多小区一台也没有。要知道,上海不少大型小区走一圈要十几分钟。如果一个小区只有一台也远远不够。老万这件事发生后,我们的紧迫感很强。希望能让尽可能多的人学会急救,让急救知识能走进政府、企业、社区、学校。也希望随着急救意识的增强,AED的数量也会大幅提升。”
据其介绍,目前上海蓝天在开展流动AED的项目,即在车内配共享AED,车的后窗有AED标识。一旦有紧急情况路人可以破窗拿取。“现在有3辆私家车和队车配备了流动AED。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尽可能多的私家车主能参与到这个公益项目。可能有人要问,破窗使用损失太大,但和人命比起来,一块玻璃的钱不值一提。”
“这种行为是利他也是利己。这些年来,我们的队员一直尽己所能参与各类救援。”在高峰看来,一个人留给子孙后代的不只是钱和房。而是好的家风的传承。
此外,他还透露说,目前蓝天在徐汇滨江开展了常态化保障,会有队员值勤,为孩子和跑友保驾护航,防止孩子走失、跑友晕倒,处置类似涉水等意外事件。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