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为云南学子圆梦,青年教师李锋杰的支教情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大山深处藏着无数孩子的梦想与渴望。2023年夏天,来自上海的青年党员教师、上海市奉贤区南桥镇解放路小学大队辅导员李锋杰,积极响应奉贤区教育局号召,承担起跨越千里的教育使命,踏上了令他难忘的支教旅途,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一段关于教育、梦想与爱的动人故事。
梦想起航,从一张张小纸条开始
去年8月,李锋杰来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弥城镇第一完全小学支教,担任六(2)班的语文教师。课堂上,他全情投入,用风趣幽默的上课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外,他潜心教研,组织学校语文组的老师们听课磨课,利用上海的资源优势促进学校教学发展。
在这里,李锋杰不仅传授知识,更以党员身份为引领,用心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成为支教老师的第一个月,我很想知道大山里的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他为学生们开设了一堂梦想班会课,鼓励他们写下心愿。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孩子们的梦想朴实简单,有的想要一件新衣,有的希望得到一套文具。这些微小的心愿,却深深触动了李锋杰。他意识到,这些在城市孩子看来习以为常的事物,却是山区孩子的宝贵梦想。
他没有让这些梦想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启动了“圆梦计划”。让孩子们立下小目标。并承诺:“你负责好好学习,我负责替你圆梦”。如果谁能完成目标,那么他将帮助他们梦想成真,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赢得实现梦想的机会。
“我的生日愿望是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因为还没去过。”学生小刘告诉李锋杰。当得知班里大多孩子没去过影院后,李锋杰请全班学生走进电影院观看了《我本是高山》。观影过程中,不少孩子感动落泪。“看完这部电影,我想,未来我应该去更远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一名女生观影后这样说道。
当李锋杰听说有男生想要踢一场足球,但苦于学校没有球场没有足球队时,便请来了奉贤专业足球俱乐部指导他学习足球。同时也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成立了弥城一小建校以来的第一支足球队。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愿望是学生小徐的,她说:“我想见见两年多没回家的爸爸妈妈。”原来,她和在读一年级的妹妹已许久未见远赴浙江打工的父母,那是她们心里唯一的牵挂。
2024年年初,两姐妹在李锋杰和朋友的帮助下,在上海游玩了几天。有的朋友帮他们提供了住宿,有的朋友承包了伙食,有的朋友提供了旅费,还有的朋友带她们研学。之后李锋杰带着她们来到宁波,和父母过上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团圆年。
“当看到他们一家团圆的时候,我觉得做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李锋杰说。小徐爸爸对李锋杰满怀感激之情:“谢谢您,要不是您的话,我的两个女儿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上海。”
李锋杰(左一)家访照片
接力圆梦,党员担当铸就爱的桥梁
“李老师,那个冬天穿凉鞋的孩子脚是多大码的啊?”“李老师,看到你在云南支教,朋友圈里发了小朋友们的愿望,正好我们孩子有小队活动,我想可以结合起来,给那边的小朋友准备些学习用品寄出。”“物质相关的心愿我这边可以认领几个。”“我想长期资助一位那边的学生。”李锋杰向记者展示了二十多张这样的微信聊天记录截图。
原来是他偶然间发在朋友圈的内容激发了包括奉贤区解放路小学党员教师在内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短短几周,李锋杰在奉贤区解放路小学工会、同事及朋友的帮助下,募集价值一万五千多元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李老师和他的“圆梦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员的初心与使命,让爱的暖流在山海之间流淌。
升旗仪式上,他将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字典、练习簿、笔袋、保温杯、运动衫等物品发放到了全校100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手中。为了给学校添置教学设备,他还向奉贤区团工委募集善款五万元以及笔记本、文具套装共计30余箱。
在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的同时,李锋杰更注重对他们精神的滋养与激励。他巧妙地将孩子们的梦想与学习目标相结合,激励他们通过努力学习来赢得圆梦的机会,既满足了物质上的小愿望,也播种了心灵上的大梦想。春节期间,他还亲自带着部分孩子跨越千山万水,到上海、浙江等地亲眼见证了外面世界的宽广,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之后,孩子们的生日梦、电影梦、旅行梦、歌星梦、团圆梦等多数梦想成为了现实。李锋杰相信,“圆梦计划”不仅会将知识传递给云南的孩子,更会把爱的种子撒在他们的心间,若干年后他们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
教育无界,促进沪滇学子共同成长
除了圆梦行动,李锋杰还积极推动上海与云南学生之间的书信交流和互访,搭建起沪滇两地孩子的友谊桥梁。这些交流不仅拓宽了山区孩子的视野,也让上海的孩子们学会了关爱与分享。去年寒假,他带着云南的学生去往上海。今年暑假,上海的学生将来到云南与他们的小伙伴见面。
随着时光的流逝,李锋杰的支教将在6月底迎来尾声。虽有万千不舍,但他深知这段经历对他和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把所有孩子实现梦想的过程都拍成了短视频,发布到了社交平台上,累计播放量达到了40多万。“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经历的美好时光,我希望未来他们想起我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视频看到我们之间的美好回忆。”
“感谢您的到来,为我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或许我在您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学子,但您却是我遇到过最特别的老师。”“这次的分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见,所以,请别伤心。”“希望李老师回到了上海之后,别忘记我们。”这些都是弥城一小六(2)班学生在李锋杰的T恤上的走心留言,看到他们留言时的场景,李老师热泪盈眶。
用党员的赤诚之心,为山区教育播撒了希望的火种,也为自己留下了难忘的人生篇章。虽然他的支教生活即将告一段落,但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山区孩子的关怀并未止步。他计划继续推动更多教育资源的共享,希望通过自身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关注农村教育,让爱与希望在山海之间传递。
“只影响一个班是远远不够的,青年党员教师应该把上海的优质教育资源带到基层一线,带动当地的教育水平不断向上发展才是教育之根本。”担任了学校的挂职副校长的他结合弥城一小实际,确立了上海市奉贤区解放路小学结对弥城一小的帮扶项目,包括弥城一小学校管理提升、教师成长促进、课程教学优化、家教科研推进、教育信息化助力教学、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结对帮扶等项目。
虽然李锋杰的支教任务即将结束,但他和云南的故事只是刚开了个头。回到上海后,他会积极推动奉贤区与云南省大理州之间的中小学生互访工作。他将以满腔的青春热血,续写那段山海之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剪辑 受访者/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