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对戏剧真诚而热烈,“舞台为框”00后诠释当下及表达
2024-06-2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经过2周激烈角逐,6月17日晚上,第二十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以下简称“大话节”)落下帷幕。最终,华东政法大学沃原剧社《脚边的太阳》、上海财经大学学生话剧团《错时的爱》分别获长剧组、短剧组一等奖。上海体育大学竞攀剧社《峨眉》获得专业组最佳剧目奖。在剧本创作组,重庆师范大学薛蕴含创作的剧本《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多》、上海戏剧学院龙施宇创作的《房间里的大象》获得最佳剧本奖。日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与分获短剧组、长剧组一等奖的学生主创团队聊了聊,借由这些00后的戏剧表达,看看这些当代年轻人眼中的理想与价值切面。

  ※ 斜杠、多元,专业之外人生另一切口 ※  

记者了解到,今年第二十届大话节组委会一共收到了115部报名作品,其中包含长剧作品、短剧作品、专业组剧目作品、剧本创作、戏剧教育征文和展演作品,经过评委们严谨认真地评选,入围线下展演的剧目作品有21部。根据这些不同题材和呈现方式的表达,我们也看到当代青年学子斜杠青春的另一面。

在入选作品中,既有贴合时代脉搏的AI主题作品,引人思考新兴科技与社交媒体带给人类的正负影响,又以想象作翅膀、在“如果”中体验只存在于剧场里的奇遇,还有探讨家庭与人际关系的现实主义题材剧目……丰富多样又贴合大赛主题的参赛剧目题材,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们对戏剧艺术的真诚热爱,对所处世界的独到见解,对时代精神的不懈追求。

记者发现,除了专业类角逐之外,更多的大学生非戏剧科班出身,所学专业包罗万象。他们大都表示,未来基本上不会从事戏剧专业的相关工作,目前,仅打算参与学校的社团活动,将戏剧作为单纯的兴趣爱好。这些大学生有法学生,也有主修经管类的学子,甚至还有体育学子把燃情热血的国风“动作戏”融入创作,在观众中深受喜爱。这些高校学子以戏剧为媒介,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展现当代青年的所思所想,对当今社会有所思考与关照。戏剧也许只是当下一个兴趣切口,未尝不是探索世界的多面抓手。借此,我们看到了一种昂扬的精神面貌,更看到了当代青年不断跳脱专业所长,跨越边际,尝试多元未来的诸多可能。

  ※ 青春、激昂,借由戏剧了解世界 ※  

上海财经大学学生话剧团《错时的爱》获得短剧组一等奖。该剧导演刘厚堃,作为学校话剧团的一员,还是第一次成为团队“主心骨”,带领了一个多达40人的大团队参与本届上海大学生话剧节。他对此次比赛最直观的感受是:专业,紧张、兴奋、快乐。

刘厚堃就读的是财大金融学院保险精算专业。有意思的是,这部戏的创作团队都是金融学院学子,所学专业和艺术并不搭界。未来,一个金融领域的精算师,为何会成为话剧社的导演?刘厚堃如是说:“大一新生时,看到学校话剧团招新,也是那时候开始,才对话剧这种舞台艺术表演,有了更为深入和直观的体验。”

今年读大二的他,不但成为话剧团的中坚力量,这次也是第一次作为原创剧本的“导演”参赛。面对激烈竞争,也包括看到其他团队优异的表现,刘厚堃感受到了深深的压力。这次的难点在于,参赛作品采用的是原创剧本,完全没有参照系,从剧本创作,到舞台效果,再到灯光服化,全部都要团队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整个创作过程,用时2个多月,过程是痛并快乐的,当作品最终闯入决赛,接受观众的检验,听到了观众的笑声和掌声时,一切努力都是非常值得的。”

上海财经大学学生话剧团成立于2003年5月,在往届大话节上均有优异表现。今年,财大话剧团参赛作品《错时的爱》为原创剧本,关注的是老年议题。讲述的是一对老年夫妻,虽然都想为对方好,但是常年的沟通不畅和误解,最终婚姻状况问题重重,之后老伴儿在大火中离世,夫妻双方很多心结未解。直到某一天,“老于”先生突然昏倒,阴错阳差地回到了40年前,与妻子初结连理之时,一些心结慢慢打开了……

作为青年学子,为何会关注老年议题,刘厚堃告诉记者:“从老于夫妇身上我们常常能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上几代人的相处模式,他们不善于直白表达情感。通过关注这一题材,去讲述那一代人的故事,我们也在思考其中的意义,试着去理解我们的父辈。”原创剧本的框架有了,团队几个核心成员也在编排复盘中,不断打磨修改,进一步夯实作品的深层意义。

刘厚堃是宁夏银川人,印象中学生时代看过的第一部话剧是中国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而真正走到“幕后”实操,还是因财大的学生话剧团。这个团队让他释放了对话剧的热爱,也在团队创排中找到了“共同去完成一个大目标”的使命感。

在《错时的爱》这部作品里,台上演员仅有五六位,编导组9位,包括统筹、舞台设计、编剧、灯光、服化,主要成员在20人左右。大家全情投入,各抒己见。为什么会花费如此多的精力?“我觉得,都是因为对话剧的热爱。有的同学真心喜欢表演,有人喜欢在舞台上展现自我,也有的同学热爱写作,钟情于创作;还有一部分人特别迷恋一个团队一起努力去完成一件事的氛围。青春、热血、激昂,参加大话节的过程非常美好。” 刘厚堃说道。

而借此比赛,不同大学的学生话剧团之间也形成了交流互鉴。刘厚堃的感受是,此次参赛的作品在题材和表现形式上都相当丰富。“既有像我们这种传统的话剧,舞台更为写实。也有先锋话剧,运用更为抽象的舞台元素和艺术表达、呈现方式去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对社会的思考,对自我出路的探寻。作品和形式没有好坏之分,大家各取所长。这些议题都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 热爱、真诚,因为戏剧双向奔赴 ※  

由华东政法大学沃原剧社带来的作品《脚边的太阳》,在本届大话节上获得长剧组一等奖。沃原剧社负责人陈以宁告诉记者,《脚边的太阳》创作出发点是有关“死亡”的议题。“传统社会形态之下,中国人常常对死亡避之不及,我们鲜少有机会去探讨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有一天世界末日了,面对死亡,你会持怎样的态度?你还有哪些未尽之事?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继续活着?”在这部作品的大蓝本中,死亡被摆在核心位置,同时也讨论了诸如原生家庭、绝症患者的选择之类小切口的命题。舞台表现形式上,还引入更多肢体剧的形式,去丰富舞台表达。

追溯华东政法大学沃原剧社的缘起,剧团1998年就成立了,现有社团成员118人。陈以宁所学专业为经济法,目前大二。大一刚开学,她就加入了学校话剧社。剧社一直保持着每周2次新剧的常规训练,有定期的剧本朗读会,也会排演一些经典剧本,每学期会制作两部期末大戏。大家会把各自喜欢的剧本拿出来讨论,最终再建组攒出几部戏,在学院里公演。这几年,排演过《红玫瑰与白玫瑰》《维罗妮卡的房间》《断手斯城》等。

此次《脚边的太阳》的创作团队16人,均为商科类专业,导演和编剧主修文化产业管理,像陈以宁一样,还有很多成员是法学生。让记者分外好奇的是,很难想象,终日与枯燥的法律条文“死磕”,思路严谨、态度严肃的法学生,会爱上如此感性表达的戏剧。

陈以宁告诉记者,这次剧中一位演员,获得了大话节最佳男主角,虽然他现在是法学生,但是研究生准备跨考表演系。也正是在剧社的创作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方向。

“这次创作,我们不太想浮于表面。而通过网络,我们关注到当代年轻人,其实会有一部分人缺乏生活的内驱力,甚至在网络上流露出消极厌世心态,觉得压力好大,活着没什么目标和意义。”死亡这个话题,在创作中非常冒险,但是团队依然决定“放手一搏”,挖出当代人的“隐痛”,表达年轻人最真实的心态。

而在舞台表现形式上,《脚边的太阳》融入了更多亮点,团队为这部戏写了主题曲,同时融入了舞蹈和肢体元素,来丰富舞台表现力。00后的陈以宁是上海人,上海作为文化演出百花齐放的“亚洲演艺之都”,她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话剧、音乐剧。中学期间,曾参加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举办的上海校园戏剧节。除了看剧之外,她也会研究一些戏剧理论书籍,来融会贯通艺术表达。

虽然是一位法学生,但是陈以宁从小就学习中国舞,她目前最爱的一部舞台作品是民族舞剧《红楼梦》。“它不但极致传达了中国审美,通过含蓄的肢体表达也把中国人的情感诠释得淋漓尽致,没有语言,情感浓度却更上一层楼。”因此,在这次比赛中,《脚边的太阳》也融入了舞蹈元素,为作品加分不少。

“在社团里,大家的主攻专业都和戏剧无关,但是我们依然热爱戏剧舞台。它是个平台,也是个很好的载体,让同学们汇聚在一起参与创作,成为好朋友。大家都很喜欢齐心协力从0到100的过程,每个人都很有成就感。无限热爱,真诚表达。这就是大家理想中的《暗恋桃花源》。”

  专家视野    让戏剧成为探索世界的窗口  

如今,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已成为培养话剧观众、涌现戏剧从业人员、孵化原创作品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影响力逐步从上海市拓展至全国,参与的学生团体数量不断增加,累计至今已有全国各地90余所著名高校的160余个戏剧艺术类社团参与其中,观看演出的观众人数在万余人。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年轻的剧社成员们即便以后不从事戏剧相关工作,却怀揣着对戏剧艺术单纯的热爱与执着,不断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惠庆期盼未来能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话剧艺术的魅力,同时在创作中找到生活和艺术的平衡点。“我们始终坚持鼓励高校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我们鼓励同学们在创作中融入时代元素,关注社会热点,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和思考。这种多样化的艺术表达,不仅拓宽了高校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话剧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共同推动话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述动人的青春故事。”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从自己第一次接触戏剧舞台的经历说起,讲述了戏剧对其人生和职业发展的启迪。“其实戏剧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探索这个世界的一个工具,也是我们跟世界建立联系的一座桥梁,同时,还能提升我们的审美和幸福感。20年来,大话节也改变了戏剧的业态,为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这可能就是新的意义所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冷梅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